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和评理|用倾听代替说教,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

近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中美双方表现出务实态度,表明两国虽有分歧,但稳定双边关系仍是共识。这无疑令人鼓舞,但也应看到,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充满挑战的新阶段。

如果说保持沟通渠道畅通、稳定两边关系是战略重置的第一阶段,那么兑现承诺、负责任地处理双边关系,将是中美关系的新阶段。这一阶段将触及中美双边关系矛盾的根源,但双方都没有太多妥协的余地,因此仍然面临重重挑战。

在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半导体等行业,美国政府越来越担忧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耶伦此行也重申了同样的担忧。在前往中国的途中和在广州,耶伦的言论一直聚焦于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认为这将损害美国及全球其他国家,最终也将伤及中国自身。在北京及剩余的访华行程中,耶伦预计将不断重申上述观点。美方要求,中国政府应放弃“补贴驱动经济的模式”,回归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

对于美国的要求,中国很难买账,因为中美双方的观点存在分歧。在中方看来,用补贴及其他手段扰乱市场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同时,中国也没有必要“回归”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因为中国一直致力于“更高水平的开放”,这本身就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至于指责中国存在“不公平贸易行为”,中方认为这是美国政府在实践双重标准,因为对中国进口产品加征关税、制裁中国企业、对TikTok进行严厉打击的,都是美国。

尽管如此,耶伦在中国仍然受到欢迎,因为她一再重申中美经济不应“脱钩”。有人也因此认为,向中国传递美国政府希望建立“公平竞争环境”的呼吁,耶伦是不二人选。

耶伦于去年7月结束访华后,中美双方均成立了经济领域工作组。但她此次访华,情况有所不同。在美方看来,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日益成为威胁,但在中方看来,这正是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中方此前也不断向美方重申,任何国家都不应打击其他国家的发展。

正如耶伦所说,中美双方的分歧“不是一下午、一个月就能解决的”。但是,保持持续沟通,或将提供“一个结构化的方式”,能够让两国“继续聆听对方的看法,尝试找到解决分歧的方法,避免冲突发生”。

通过沟通解决分歧,无疑将为中美两国关系向好发展打下基础。而这一基础,还需要双方通过一系列切实行动,才能得以巩固。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4月8日社论

原标题:Ditching the lecturing in favor of listening may open the way to less strained relations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编译:曹静 编辑:李海鹏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