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如椽巨笔,绘写雄浑壮美的奋斗画卷;前进的嘹亮号角,鼓舞永不停歇的奋斗步伐。2023年是常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常州成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产值较高的万亿之城。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常州市本土的地方法人机构,积极履行地方农村金融主力军责任,在推动全行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着力服务地方,奋力书写金融助力万亿之城再出发的新篇章。
在锻造新质生产力上再出发,谱写科创产业发展新篇章。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该行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赋能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创新高地”注入金融动能。
一是打造科技金融服务新机制。建立批量营销模式,依托供应链、产业链、生意链、资金链等,给予链上科技型中小企业主动授信额度。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根据科技类企业的销售情况,将企业分成初创期、孵化期、成长期、成熟期四个阶段,并在不同阶段配置相应的科技金融产品。建立党建共建联动机制,围绕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智改数转项目落地、多元化产品开发、合作参与科技型企业路演活动,开展高质量的党建共建活动。至2023年末,该行评议科创类核心企业224户,衍生链属企业9378户,给予主动授信125.3亿元。联动发改委和科技局,落地省市级科技类重大项目71个,累计发放各类项目贷款49.7亿元。
二是打造创新科技产品生态体系。强化初创企业“投贷联动”支持,通过“选择权贷款”将传统债权性融资业务与股权性融资业务相结合或转化,打破债权性融资与股权性融资的限制。发布专精特新贷、智改数转贷等多款科技金融专项产品,引导“政银担”协作产品,建立“政府+银行+创投+保险+担保”的业务发展模式。至2023年末,该行累计与217家科技型企业签订选择权协议,累计发放选择权贷款近10亿元,创新贷协议项下贷款余额36亿元,服务客户661户。
三是打造有弹性的内部管理体系。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的特点,单独设置三家特色科技支行,作为科技金融发展的服务网点,形成“专、优、新、全”四大经营特点。优化科技型企业贷款定价机制,通过设置优惠点差,实施差异化贷款定价模型策略,降低科技型企业贷款利率。用好“营销管理平台”,汇总内外部优质科技型客户名单,指定专人营销场景全流程跟踪,机构可以通过平台实时抓取活动走访进度,关注落地转化率。
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再出发,谱写融合协调发展新篇章。
作为为农而生、因农而兴的金融机构,该行不断适应农村金融市场需求,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出台金融服务方案、设立专业服务机构、建立专门服务机制、制定专项支出政策,在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创新实践中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一是强化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建立双向挂职机制。选派43名支行行长作为乡村振兴指导员至镇政府、街道挂职,100多名金融业务骨干至村委、社区挂职;同时20名政务人员挂职到该行下辖支行担任支行副行长,积极沟通协调资源,架起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以融资融智并举的方式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深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
二是助力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异地有亮点、本地有特色的支农扶农项目,积极开展“雪堰镇、社渚镇、直溪镇”等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分析研究试点乡镇客群多元化信贷需求,以差异化、精品化服务让普惠金融遍地生花。至2023年末,该行“青虾贷”产品惠及“中国青虾第一镇”溧阳社渚镇养殖户106户,总授信金额3953万元,贷款余额约3494万元。
三是支持乡旅产业发展。服务重心持续下沉,特色服务精准直达,推广“乡旅E贷”农担贷、快抵贷、微企易贷、富民创业等多种贷款产品,覆盖客户群体广、产品利率低、额度及担保方式多样,贴合乡旅产业客户需求,积极助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兴旺。截至2023年末,该行“乡旅E贷”已授信客户143户、授信金额26亿元,用信户数140户、用信余额19.4亿元。
在践行“两山”理念上再出发,谱写绿色低碳发展新篇章。
该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从战略高度将绿色金融作为全行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走出了一条具有江南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铸就“红色基因 绿色银行”金融品牌。
一是加强战略管理。在“双碳”战略,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的政策驱动下,该行在顶层设计中不断强化“绿含量”,搭建了全方位的绿色金融组织架构体系。在《2022-2024年战略发展规划》中,将绿色金融确定为“六大经营”策略之一。2023年,该行从业务、风险、运营三大维度构建绿色发展框架,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组建绿色金融服务团队。
二是加大信贷支持。将更多目光投射到助力城市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及深化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赛道上来,不断加大对绿色产业的信贷投放。支持传统能源绿色转型,加大对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智能电网等清洁能源的金融支持积极推进新能源、绿色建筑等产业发展,增强绿色经济新动能。至2023年末,绿色贷款余额125.7亿元,比年初增加76.8亿元,增幅157%。
三是加快建设推进。2023年1月,该行成为江苏省首批获得碳减排资格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4月份成功发行常州收单绿色金融5亿元债券;5月份成功落地省内农商行首单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2244万元,累计获得3.3亿元;7月份,该行西太湖支行获得“绿色支持”荣誉称号;在新华网举办的第十届金融企业社会责任论坛上,该行喜获绿色金融优秀案例。
在打造民生服务品牌上再出发,谱写普惠共享发展新篇章。
该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创新推动场景金融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革,聚焦医疗、餐饮等重点民生领域,推广智慧场景应用,让普惠金融解决方案更加成熟。
一是重塑医疗运作体系。围绕“互联网+医疗健康+金融服务”建设智慧医疗场景,打造全省首个移动支付+信用就医服务平台——康易付。至2023年末,实名认证用户101万户,累计交易255万笔,金额2.6亿元。打造全市药店监管平台,成为常州唯一一家提供药店ERP管理并实现资金归集的银行。至2023年末,已签约145家药店,累计交易55万笔,金额5420万元。
二是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持之以恒发扬“铁脚板、钉钉子”精神,持续迭代阳光贷产品。至2023年末,覆盖全市521个行政村,为30.4万户家庭进行整村再评议,预授信金额495.8亿元,新增用信体验户37.6万户,余额143.1亿元。关注新市民、女企业家、个体工商户等特殊群体创业融资需求,推出“阳光新市民贷”“乡村振兴巾帼贷”“常个贷”等特色化产品,惠及客户5065户贷款余额37亿元。
三是深化普惠服务品牌。在“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的服务体系基础上,迭代推出集“金融+政务+民生”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普惠金融服务点,满足农村客户日益增长的便民服务和金融服务需求,全面实现振兴乡村与金融服务“双驱动”。在主城区,重点部署综合点,增加远程视频、账户管理、卡业务等多样化金融服务。在县域,快速部署支付点,支持助农取款、社保代缴等基础便民服务,发挥支付点“小、散、快”优势。至2023年末,该行共建设普惠金融服务点1177家,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全年累计服务客户608.31万人次,交易金额29.06亿元。
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上再出发,谱写和谐稳定发展新篇章。
立足发展新阶段,该行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坚持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践行金融为民理念;坚持投身公益慈善,形成服务公益事业发展长效机制;坚持数字化转型,为老年客户提供更加温暖、更加智能的金融服务。
一是躬身践行金融“稳就业”之责。至2023年末,该行资产总额达到5190.9亿元,较年初增加393.8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225亿元,较年初增加387.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445.4亿元,较年初增加397亿元。存、贷款总量连续14年保持江苏省联社系统第一,在江苏省农村信用联社系统市场份额达1/8,在常州银行同业市场份额约1/5。通过贷款、票据、投行等综合金融服务,助力地方融资超4000亿元。成立14年来,累计缴纳税费达184亿元,吸纳就业人数近万人。
二是坚守初心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该行时刻将“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责任放在心上,热心各类社会公益活动,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公益精神,履行社会责任,反哺地方经济发展。自2016年起,在市红十字会设立“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公益基金”,连续八年,累计捐赠800万元,专项用于常州红十字人道事业。在贫困帮扶方面,该行连续七年向常州市困难职工捐赠累计250余万元,用于全市职工重大疾病或严重工伤补助。连续9年与福新村开展结对帮扶,累计投入220万元,完成福新村道路建设、农桥改建、医疗站和富民创业中心建造等惠民工程,实现福新村成功脱贫。
三是加快布局适老金融服务。该行在建设有温度的适老化网点、有关怀的智能设备、有诚意的金融服务上下足功夫。一方面,网点改造“亲民化”,提升老年客群认同感。在网点规划尊老公益区配备老花镜、放大镜、手写板、便民药箱等助老便民设施;设置尊老服务窗口,为有紧急事项的老年人优先办理业务。另一方面,业务办理“便捷化”提升老年客户获得感。全国首创远程银行服务,仅说话就能办理业务,显著提升数字金融服务对老年客户的可及性。优化智能机具操作界面,上线老年客户简爱版,图文结合、字体放大,满足老年客户使用习惯。
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