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要论 > 正文
【地评线】新华时论|综合施策织就校园安全网

电影《少年的你》和《第二十二条》里面的校园霸凌场景曾让很多家长瞬间破防,而邯郸中学生被杀案的披露,更让人们明白有时现实远比影视作品令人震惊。近日,江苏对《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进行全面修订,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这被外界解读为是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威慑之举,也是在用法治织就校园安全网。

过去,在我们的字典里似乎找不到“校园霸凌”一词,很多家长以为那不过是孩子之间的打闹,算不上霸凌。被施暴的家长认为孩子只是有点内向、不够勇敢,而施暴者的家长认为孩子只是顽皮了一点,并不觉得是多么严重的事情。学校遇到相关问题也大多不愿声张,而当作一般矛盾“摆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量不上纲上线,更不会当作治安事件去处理。长期息事宁人的应对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群体错觉,让学生、家长、老师,乃至于整个社会都模糊了法律的边界,也变相助长了“校园霸凌”的滋生和蔓延。

织就校园安全网,毫无疑问法制是根本保证。要让中小学生了解到校园霸凌与普通玩耍之间的区别,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让家长和老师明白校园霸凌可能导致的伤害,让校园恢复平静、安全与祥和,唯其如此才是对未成年人最好的保护。在新修订的《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中,就特别细化明确了学校、教育部门、公安机关等各方面的责任义务。学校发现欺凌和暴力事件,应当及时制止,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开展批评教育,并向教育、公安部门报告;教育部门要通过建设校园及周边地区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等举措,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开展预测预警。

织就校园安全网,公安机关要主动作为。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校园及其周边地区的巡逻防控,对学生欺凌和暴力可能构成治安或者刑事案件的,及时依法处理。通过健全早期预警、事中处置及事后干预机制,防范、减轻校园欺凌与暴力对未成年人造成的伤害。在这方面,江苏有许多成功的做法可资借鉴。比如,江苏公安厅内保总队,南京市公安局内保支队、鼓楼分局公安法治宣讲团就走进建宁中学,开展“法治进校园”集中宣讲活动。向学生们普及了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遵纪守法,正确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自觉远离校园欺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比如,镇江经开区姚桥派出所走进辖区石桥小学,民警通过以案释法、以案学法的方式,从专业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到校园欺凌的危害,希望同学们树立法治意识,面对校园欺凌时敢于说“不”。杜绝校园霸凌,江苏在行动。江苏警方主动作为,各地纷纷强化警校合作,这无疑在学生们心田播下了法律的种子。

织就校园安全网还需凝聚社会合力,综合施策。频频曝光的案例告诉我们,校园霸凌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特殊变量。一些中小学校已自行采取了增加安保力量、安装摄像头等措施,但“治标不治本”,难以斩草除根。要从根本上杜绝校园霸凌,还须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形成社会合力。在新修订《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指导下,加强家校交流、警校共建,齐心合力,利用法治的力量,共同构筑起一张密不可破的校园安全网,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沈文悦 胡波)

责编:杨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