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新一轮千亿斤”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近日,国务院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谷物面积14.5亿亩左右,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420公斤左右。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已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国家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百年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随着自然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粮食需求持续增长,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将长期存在。14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面向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增强,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落实好政策“定心丸”,让“新一轮千亿斤”更得民心。亿万农民是种粮的主体,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障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此,多年来,中央出台一系列稳农富农政策,一方面确保粮食持续稳产增产,另一方面也保障种粮农民能致富多获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稳定可靠的“三农”政策是是亿万农民的奋斗的“风向标”,也是实干的“定心丸”。我们要深入实施并落实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从耕地、种子、农机、水利等着手,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保障,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保护好耕地“命根子”,让“新一轮千亿斤”更有根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同时,耕地资源空间也分布不均衡,超过一半的耕地依然靠天收。保护粮食安全首先要保耕地安全,一方面,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确保耕地数量稳定,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另一方面,要强化顶层设计,抓好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用地,重点保护好良田沃土,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确保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在此基础上,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

培育好科技“驱动力”,让“新一轮千亿斤”有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耕地有限、科技无限,科技已经成为促进我国“三农”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粮食安全,首要的就是种子安全,种子是粮食的芯片,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实现种业高质量发展。“三农”发展根本的是要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实现“藏粮于技”,就是要大力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让更多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赋能“三农”发展,为发展粮食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钟欣)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