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届“方班”实验班开班仪式举行。“方班”由其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领衔,旨在培养网络安全拔尖创新人才。同样是在近日,清华大学宣布推进“颠覆性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成立虚拟“巅班”;武汉大学官宣采取新型培养模式,高标准投入和培养“雷军班”人才。不少高校“×班”勾起公众好奇心。
从这些高校实验班的培养理念介绍中不难发现,这些出圈的班级,其另类名称背后体现出高校在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上的创新意识。比如,“雷军班”贯通本硕博培养、学生100%具备保研资格,这有利于破除本科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和“内卷”现象。虚拟“巅班”运行过程中,首席教授与项目主任对班级全程跟踪与指导,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的政策空间和育人资源。其实,在不少重点高校中,这类实验班并不少见,此前清华大学的姚班和丘班、北大的图灵班、南大的匡亚明学院等,这些班级主攻领域、培养目标、教学特点等各有特色,但普遍有着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灵活机制,其目的都是要克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弊端,通过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塑造更多创新型人才,以应时代和社会所需。
去年,大学“高中化”成为高等教育十大热词之一。舆论场上,高校常受到“评价体系‘绑架’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创新性不足等尖锐批评,虽然这未必完全符合客观实际,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功利化观念、学生创新意识不足也是不争事实。不少学生在大学期间围着学分和保研名额转,缺乏足够包容的成长成才模式。现在,培养创新人才已成社会共识,不少人希望特色班的出现能够帮助学生摆脱单纯注重课本学习、追求绩点的刻板路径,从而养成创造性思维模式,这既是因为我们未来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也是因为看到了当前人才培养的弊端和不足。
当然,人才培养是个长线工程,“方班”“雷军班”“巅班”的建设最终走向如何,还需要时间和教育界检验。可以预见的是,创新实验班或多或少会遭遇困难和压力。比如,“创新意识”“探索性学习”“灵活机制”等短时间内相对较难显现,甚至对教学成果的考核和评价也存在一定困难。同时,很多高校对创新实验班存在“大力出奇迹”的错误理解,认为这类班级就是“好学生+好老师”,这就很容易把高校“实验班”办成大学版的“尖子班”,偏离其人才培养的初衷。
在创办实验班过程中,高校既要把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等办学目标,防止培养过程偏离培养目标,也要保持培养耐心,确保对人才培养机制和手段进行长期贯彻。更需注意的是,“多元”人才的培养,往往需要“多方”协力——如果有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往往更能适应社会所需;如果有院士领衔,人才培养的往往能与科研更近。高校创新实验班只有广泛衔接社会资源,防止关起门来搞教育,才能有更宽广的办学视野。
(韩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