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2024紫金小剧场|老大桥新演绎,《大桥风景》让年轻人从心里“长”出大桥记忆

交汇点讯 每个人的大桥故事都不一样,展现不同大桥故事的舞台也成了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合。4月16日晚,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第三届)剧目之一,由南京艺术学院出品的小剧场话剧《大桥风景》在南艺黑匣子剧场精彩呈现。

“大桥封的了……”著名相声演员陈峰宁,操着地道的南京话,走上舞台。层次丰富、情绪饱满,充满了起承转合的表演,瞬间将现场点燃,也让他扮演的“大桥天使”陈思——往返于南京长江大桥南北堡,救助了数百名准备轻生的“中国好人”的故事展现在舞台之上。

“我叫陈思,不是陈老斯哦!”熟悉的腔调,接地气的表述令观众哈哈大笑。而曲艺中一个捧哏一个逗哏的形式也被巧妙融入小剧场话剧的叙事之中,台上台下的一番“对话”,不但推动了剧情发展,还将剧场效果拉满。尤其是听着南京话改编版的诗朗诵《军港之夜》,年轻观众一边兴奋地配合着台上陈峰宁的表演,一边疯狂鼓掌。

“我就是冲着大桥来的。”演出前,陈峰宁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南京长江大桥是南京的地标建筑,也是属于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以前没有桥的时候,我们想要过江就只能依靠摆渡。”陈峰宁回忆起儿时的过往,那时候不光是人,就连出城所乘坐的火车,也一样要上船,摆渡到对岸之后,再在轨道上继续前行。

“我那时才几岁,跟着长辈回老家。在火车过江时,听到大人们议论说,南京长江大桥正在建设,等大桥建好,我们出行就方便多了。我听了就特别期待。后来,长江大桥建成以后,所有人都到大桥上去拍照,回来把那个照片洗出来,哎呀,感觉这座大桥是多么的宏伟啊!”

此后,长江大桥成了南京“最美的风景线”,甚至夸张到,外地人来到南京如果不和大桥合个影,就等于没来过。但即使亲历了这一阶段,2016 年 10 月,南京长江大桥封闭维修前的场景,依然让陈峰宁深感震撼,“那时候桥上满满当当都是人,不光有老年人,也有年轻人,应该说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我深切感受到了南京人对长江大桥特殊的情感。当时我就在想,这一现象到底说明了什么?这反映出南京老百姓对长江大桥感情的延伸,不只是对大桥的记忆,更是对我们整个南京的记忆。”

陈峰宁认为,反映南京长江大桥的舞台作品还不够多,所以当接到《大桥风景》的邀约后,他立刻就答应了,“它契合我对长江大桥本身的感情,而且在表演的过程中,我又一次被大桥上的人所感动。”

对于年轻的学生和观众来说,他们并没有如此深厚的大桥记忆,有的不是南京人,有的此前连南京长江大桥都没有去过。如何打动他们呢?

让总导演、剧本指导陈捷欣慰的是,演出结束后,有一位年轻观众发了一条朋友圈,说看了《大桥风景》之后,觉得不能仅仅用话剧这个概念来定义它,而是更像一个集合了话剧、相声、脱口秀,加上歌舞表演的跨界式沉浸式演出,他非常喜欢。“如果年轻的观众能够对这样一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题产生共情,我觉得已经是挺让人高兴的一件事了。”陈捷说道。

事实上,在小剧场中如何展现“大桥”这个大主题,是话剧《大桥风景》的难点,也是其亮点。

从内容上来看,它是“故事会”。这部剧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创作模式,创新性地引入了纪录片的创作方法,从众多的线下线索中搜集素材,并从中挑选出了八个极具代表性的“大桥人”——被称作“大桥天使”的志愿者陈思、大桥文物收藏者王世清、“桥三代”直播达人浩哥、一个热爱大桥的四川厨子和文学青年林晓波、一个热爱音乐的民谣歌手以及一个热爱长江的水质监测员,还有创造“深潜神话”的胡宝玲和大桥建设的总工程师梅旸春。他们在舞台上“讲故事”,展现了不同维度的大桥故事,也是充满温度、深度和广度的南京人和新南京人的故事。

从形式上来说,为了将这八个来自不同时代、具有不同色彩的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剧组可谓费尽心思。在舞台上,一块纱幕成了重要的表现载体。它不仅将台上划分成了前后两个空间,投影到纱幕上的视频也是舞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播放提前拍摄的川流不息的大桥影像,成为舞台的“活”背景;又比如,在“桥三代”浩哥直播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放大版的手机屏幕,展示着大桥新村老人的采访等剧中的多样场景和大桥的老物件。此外,当剧中热爱音乐的民谣歌手在大桥边开起个唱时,它又变成了能够即时互动的大屏,将观众席和坐在观众席上的演员“投”到了舞台之上。

从桥梁建筑学的角度来说,南京长江大桥的技术已经不是最顶尖的了。在如今,它与生活的关联程度也不如50年前那样紧密,我们想要从江南到江北,从江北前往江南,不一定要走大桥了,跨越长江也有很多条隧道。可大桥为何依然如此重要呢?

“因为南京长江大桥,不仅是地域标志,也是精神标志,到今天,它更是一种文化标志。”制作人许耀华希望,通过《大桥风景》更好地展现这种功能的转变,无论是剧中影像、曲艺、现场乐队、舞剧等艺术形式的融合,还是对于剧场传统空间物理结构的突破,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旨,也是探索江苏在小剧场空间上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大桥风景》通过充分调度演员与影像、影像与观众、演员与观众的互动,让小剧场变身多个叙事时空,将观众拉进戏里,又走出舞台。

比如,剧中大桥建设总工程师梅旸春的扮演者一直混坐在观众席之中,伴随着剧情的推进,他才缓缓起身走进舞台叙事当中;再譬如场外同样也是演出的一部分,在视频中,播放了“居住在大桥新村”的采访,除了那些参与过大桥建设的老人们之外,一个“桥三代”也露面,而讲述完毕她便从屏幕步入剧场,成了剧中热爱长江的水质监测员中的一员……

演出当天,剧场入口处还举办了大桥文物快闪展。原型人物之一、大桥文物收藏家王世清带来了建桥工人的柳条帽、工作服,“大桥线”公交车票,南京长江大桥封闭大修替换下来的铆钉、釉面砖、玉兰灯灯罩等“大桥文物”,用半个世纪前的物品将你带回曾经的“大桥热”,解锁年轻观众的“大桥记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责编:于锋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