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素质,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4月20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在南京举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会上说。目前,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早期关注和引导,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共识,但如何培养?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该如何双向奔赴,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路径?近4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齐聚南京市第一中学,共同探讨新时代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

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亟需破除“掐尖论”“唯分数论”
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接连开启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报名工作,为国家基础学科和重大战略领域培养“后备军”。当前,全国大中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之路上不断摸索前行,努力在拔尖创新苗子的早期识别和发现、志趣发展和引领、学科学术素养充实和提升等方面找寻路径,探究更多特色化、多样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并非“掐尖”,这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首要确立的正确教育价值观。“拔尖创新人才不是‘拔’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拔尖更不是掐尖。”石中英说。
省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同样认为,基础教育就是要发挥基点作用,不是去“选苗”,而是面向每一个孩子“播种”,“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就是面向人人播种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特别是如何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基础教育阶段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很关键,“如果把拔尖创新人才比作一棵参天大树,这个大树的根扎在基础教育。”教育部原副部长、江苏省原副省长王湛说,创新拔尖人才的开花结果不在基础教育,但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把根扎深扎牢。
他认为,培养创新素养关键是转变育人方式,传统的“知识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育人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而是要理顺知识逻辑、学科逻辑、生活逻辑。“比如关注生活逻辑,就要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把解决真实问题作为学习任务。在北京市,学校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综合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江苏,多学科跨学科融合也在部分学校先行先试。南京一中校长朱焱介绍,学校建立了物理、生物、地理三大课程基地,成立了江苏省中学物理实验创新研发中心,聚焦现代技术的高中物理实验创新研究,为全省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新的资源库、新的教学样态和新的评价模式。
当前,不少学校已经意识到,只靠学校的力量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可谓“孤掌难鸣”,只有家校社协同减少功利性目标,才能共建健康教育生态。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田俊感慨:看重学生分数没问题,但能否帮助家长看到并支持孩子不一样的潜能?该校2024届毕业生达启睿对编程极感兴趣,学校便支持他开展研究。他深入研究“房间声学矫正”,能帮助听障人士听到更美的音乐,这需要大量的声学分析、工程设计和底层计算技术,最终他也被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专业录取。“我们用多把‘尺子’,让孩子们拥有‘高光时刻’,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项目研究、工程实践,减少并行科目和机械重复练习的‘假学习’,增加自主实践和选择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中,有多所高校推出新的“破格入围”政策——单科高考成绩突出,并满足一定条件的考生,可破格入围校考环节。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对数学高考单科成绩取得满分的可破格入围学校考核;中南大学提到第一志愿为数学专业,数学≥145分,可破格入围。这种“破格”其实也是一种破除“唯分数”的做法。
“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迷障,真正将立德树人作为衡量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标准,我们就一定可以在拔尖创新人才制度培养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更大的成绩。”石中英说。
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我们需要培养什么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绝对不可能在一遍又一遍的刷题中完成。”石中英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只能在真实地感知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当前学校要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品质,不像传递学科知识那么简单,必须在有价值问题的解决中才能实现,为学生设置大量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是激发他们创新意识、鼓励他们采取与众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


如何缩小与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差距,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子建看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取决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应从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入手。
2013年,中国科协发起了“中学生英才计划”,探索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有效方式。一直有参与“英才计划”工作的郭子建感慨,“至今已经11年过去,我深刻地体会到,让中学生早期接受科学家熏陶,参与前沿科研活动,对他们的帮助巨大。该计划不仅能够提升中学生的科学认知,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实事求是、不畏惧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但也有一些专家提醒, “英才计划”的受益学生面较为有限。如何让更多科学资源进入中学?三年前,郭子建成为南京一中“院士1课堂”聘请的“崇文导师”,在给中学生做导师的过程中,他深切感受到,类似南京一中“院士1课堂”这样的课程可以有效地弥补“英才计划”的不足,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并从中受益。
朱焱介绍,南京一中“院士1课堂”至今已举办31期,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欧阳自远院士、雷达专家贲德院士、天体物理学家常进院士等30多位科学家相继开讲,线下课堂和线上直播的方式让校内校外数万学生同时受益。“‘院士1课堂’不仅仅是一个课堂,它其实是三堂课:是科学课,院士们为高中生们带来了我国科学技术最前沿的进展和成果;是思政课,科学家们立志报国的人生故事感动和引领着学生们;是生涯规划课,引导学生们立志从事基础学科学习和研究。”
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如何加快提升人才培养质效,突出因材施教的实践路径?在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朱卓君看来,对具有拔尖创新人才潜质的学生培养要适度增加教学管理“弹性”。天一中学创新小班管理模式,在教学管理上增加弹性,从一般性的必修课到能力培养课程,再到挑战性任务,根据学生情况和需求选择,加大课程选择自由度,实现学生自由跳跃式成长。同时,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无锡高新技术企业很多,我们就把天一中学作为原点,与周围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建立立体式、互补性、开放性的协同育人体系”。
“倘若不突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就还是‘穿新鞋走老路’。”重庆市第八中学校党委书记周迎春提醒,当前学校要做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必须创新突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他介绍,重庆八中通过课程统领体系来支撑,构建全学科“一体化”课程。开发了部分学科《跨学段知识融合点及思维渗透点实施指南》,提升学生整体系统性思维和贯通升阶性认知。在学生分层分类培养方面,学校还为已经崭露头角的孩子创建理工类、人文类、艺体类精修课程,培养他们在某一个学科精深发展所需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贯通各学段培养模式,大学中学还需“双向奔赴”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中学需要双向奔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曼丽在研究中注意到,一些大学新生冒险挑战和科研探索主动性相对较低,不敢选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课,这与高中时的教学模式密切相关。
她认为,高中阶段如果能改变教学方式,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互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给学生布置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等等,培育学生创新潜质。“够努力就会带来好成绩,这对于拔尖的学生并不太成立,拔尖的学生更需要给他挑战,同时要给予托举,科研资源一定要渗入学生成长,把资源化成创新力。”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在制度改革上,要坚持先立后破,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王湛表示,在制度创新上,涉及大中小学贯通培养制度、招生制度、考试选拔制度、评价制度等,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具有不同发展潜质的学生提供合适教育的同时,要坚持教育公平。当前,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正与省内部分中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模式,整合多方资源育人。
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同样认为,高校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要与高中教育的衔接做细、做扎实。“我们非常注重跟中学的互动,在中学阶段把科学的火苗在学生心中点燃。在大学时,我们开展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使得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价值的养成方面形成比较整体的一贯化的模式,源源不断地把拔尖创新人才向社会输送。”
去年11月,在南京大学举办的“1学分证书”颁发仪式暨少年英才“0年级计划”课程师生座谈会上,首批13位南大2023级本科新生从陆延青手中,接过了象征“1学分”的证书,这也是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现与中学的“学分互认”。在高中阶段选修过南大与相关中学共建的大学先修课程,或是参加过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南大本科生,只要通过学校组织的学科考核,便可获得相应学分。
“贯通”和“融通”,是南京一中在不断探索中得出的经验。朱焱介绍,贯通指的是向上与高等教育衔接,向下对义务教育辐射,开展课程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发现和选拔以及育人成效评价,例如与东南大学合作开展“数理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科学课程群基地”,开发面向高中生的航空科技类课程。而融通则指的是打开校门、跳出教育,充分开展科教融汇、职普融通,利用更多社会资源、家庭资源,进行多方协同。比如学校设立武向平院士科普工作站,学生受邀参与中国天眼项目的实验研究,更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跨学科实践能力的物理、地理等学科教师。
要培养卓越工程师和科技人才,能否将工程教育前置到中学阶段?这是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夏雷震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尝试的事情。他发现,许多优秀高中毕业生缺少对工程的兴趣和热爱,这体现在高考填报志愿的选择上。“高中学生工程技术教育基础几乎为零,导致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偏弱。”于是,省锡中开发了“技术+工程”高中工程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融合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科内容,加入部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元素的工程教育课程框架,并与同济大学合作开发“结构力学”和“未来土木工程师”课程,与高校合作共建培养“未来工程师”。
敞开大门办学,方能托举优秀“苗子”。东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张力介绍,目前东大在和南京一中的合作中,开设了先修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数理分析,供有能力或有兴趣的学生自主选择。联合中学开展学术日,让学生走进东南大学,接触大学课题与研究。对学业顶尖的学生开设旁听课,现有被推荐的中学生,在难度较高的授课班级中名列前茅。“未来,东南大学将发挥大学资源优势,举办学术交流夏令营,开设丘班课程研讨会,联合国内外高校走进中学,更好地做到双高协同共育人才。”
“期待江苏能够形成基于地区特色的一体化创新生态体系,政府、学校以及其他相关社会力量都参与其中,给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多维度的支撑。同时,期待构建上下衔接、横向融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格局,学校之间构建起良好的教育生态链,保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教学实践等连贯性,从而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郭子建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葛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