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月19日,首届“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50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其中就有苏博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材料创新团队。苏博特也为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再添一张“国家级名片”。大国工程承载青春梦想,科研成果写满祖国大地!这个年轻的创新团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大国工匠的初心使命。
土木工程材料是全球用量最大的基础材料,我国产量位居世界首位。苏博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材料创新团队长期深耕土木工程材料基础研究前沿,紧扣“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发展战略需求,长期扎根工程一线,在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材料领域攻坚克难,解决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跨江海特大桥隧、水电、核电、风电等重大工程技术难题。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我们是一个传统的材料行业,但面临工程新的设计要求、新的服役环境,我们的传统材料也需要不断提高性能。所以我们积极地用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来进行改进,满足我们工程的实际需求,这也算是我们对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理解。”苏博特研究院院长穆松说。
这些年,在三峡水电站、田湾核电站、京沪高铁、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项目工程现场都能看到该团队的身影:
发明我国新一代拓扑结构聚合物外加剂,率先建立全产业链体系,在田湾核电工程首次完成核岛混凝土外加剂国产化,实现我国混凝土外加剂由“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攻克工程混凝土易开裂的世界性难题,发明系列抗裂性材料,打造了世界上第一条不开裂、无渗漏的明挖现浇水下隧道工程——太湖隧道;
推动结构设计革新,发明常规浇筑和养护条件下抗压强度大于150MPa的超高性能混凝土,在世界首座轻型钢-UHPC结构斜拉桥——南京长江第五大桥实现规模化应用,荣获国际桥协“杰出桥梁结构奖”;
创建混凝土长寿命保障体系,实现最大程度节能减排,提出了多因素设计方法,构建“隔—阻—缓—延”技术体系,在世界最长海底隧道——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实现应用,打破国际专利封锁,支撑严酷环境下混凝土结构长寿命;
……
持续服务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工程,打造创新青年人才策源地。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培养,苏博特形成了一支由缪昌文院士、刘加平院士引领,5名国家级领军人才为支撑,一大批中青年骨干为中坚的高水平科研团队。
“我们苏博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材料创新青年团队共有成员132人,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为67%。”穆松说,作为传统行业,由于有重大工程作为依托,吸引了大量有志青年加入,“针对重大工程不同的需求和难题,发挥青年人有热情、有激情和思维活跃的特点,借助他们的光和热,解决不同的难题,为我们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青年力量。”

策划 潘青松 高伟
统筹 王高峰 张丞 范杰逊
采写 黄欢 胡安静 毛文磊(实习生)
视频 王悦谋
海报 朱丹清
共青团江苏省委、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