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通讯|中国和匈牙利扬琴合奏“心相近”

新华社布达佩斯/北京5月9日电 通讯|中国和匈牙利扬琴合奏“心相近”

新华社记者张远 陈浩 罗鑫

春日暖阳下,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市郊,一座古老庄园里传出《茉莉花》的旋律,曲调是东方的悠扬婉转,音韵透出别致韵味。

演奏者赫伦萨·维克托利亚是世界扬琴协会主席。她用“匈牙利扬琴”辛巴龙演奏这首中国民族乐曲,充分体现这种乐器的特点——低音浑厚、高音明亮。

辛巴龙是一种匈牙利传统击弦乐器。同是梯形结构,同用击槌,辛巴龙的外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民族乐器扬琴。辛巴龙和中国扬琴同属“世界扬琴大家族”。

“辛巴龙和中国扬琴有共同的祖先。”赫伦萨说,经过数千年演变和不同文化影响,如今不同地区的扬琴形态大小、音域广度不一,演奏技法也不尽相同。

中国著名扬琴演奏家项祖华曾将扬琴分为三大类:中国扬琴体系、西亚南亚扬琴体系、欧洲扬琴体系。欧洲扬琴体系的代表就是辛巴龙。

赫伦萨告诉记者,1991年,世界扬琴协会在匈牙利注册成立后,欧洲、亚洲、大洋洲、美洲等地的扬琴演奏家举办交流会、共同演出,世界各地的“扬琴家族”演奏家相聚一起,相互学习借鉴。

在中国音乐学院的扬琴教室里,摆放着一台辛巴龙,由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的辛巴龙教师相赠。扬琴专业的几名学生不仅会演奏中国扬琴,也会演奏辛巴龙。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扬琴演奏家李玲玲说,中国扬琴和辛巴龙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相隔,但技法至今仍然相通。“器乐艺术既有鲜明的民族性,也有广泛的世界性。”

在李玲玲看来,扬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代表性音乐符号”,扬琴的器乐发展流播也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史的缩影。一些学者从史料考证,扬琴传入中国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从中亚传入中国,二是从欧洲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南方沿海地区。

“中国扬琴起初叫洋琴。”李玲玲介绍说,在中国发展数百年间,扬琴成为民族乐团中的重要乐器,也是琴书、民间说唱、戏曲表演中常见的伴奏乐器。

今年3月,作为中国与匈牙利建交75周年的活动之一,《扬琴之韵 中匈之情》音乐会在重庆举行。从《茉莉花》到《查尔达什舞曲》,赫伦萨和李玲玲用辛巴龙和中国扬琴奏响“和合之声”。

忆起那次演出,李玲玲说,音乐是一种共通的语言,可以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促进心灵交流。她感到自己演出时“不仅是一名演奏者,更是中外交流的使者”。

赫伦萨向记者展示了她演出时携带的一个木盒,里边摆放着各式扬琴的击,由不同国家的扬琴演奏家赠送。“材质不同,敲击的音色也不同,用于演出不同风格的曲目。”

演奏匈牙利或欧洲风格的曲目时,赫伦萨习惯用匈牙利传统击槌,质地坚硬且有一定重量。演奏《茉莉花》等乐曲时,赫伦萨使用竹质击槌,富有弹性,体现东方作品的音色韵味。

赫伦萨说,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些特点可以启发人们创造新的音乐。“同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也让各种文明共同进步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我们的世界更加多彩。”(参与记者:淡然、庞元元、宿、郑开君)

责编:刘雨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