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在营养充足的“菇房”中,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负责养护照料,通过门口的一小块电子屏,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湿度等各项指标一目了然,并随时可控……
在宿迁市泗阳县的江苏华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年四季中,数以万吨计的食用菌都在最佳状态下快速生长。与传统种植食用菌不同,“通过技术赋能,为食用菌的培育注入‘科研基因’,让这种传统行业摆脱‘看天吃饭’的桎梏,彻底实现规模化、工厂化种植。”江苏华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总经理冯占介绍,目前,该公司已经实现食用菌生产从原材料入库、菌种培养、菌瓶培养、菌菇培养到采摘分选包装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实现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转型升级,公司的食用菌产能一跃进入全国前三,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在行业内处于第一方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1985年,冯占出生在被誉为“花菇之乡”的河南泌阳,一家人靠着父母种植食用菌脱了贫,过上了好日子。从小与食用菌结缘的他,上大学时报考的就是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专业。毕业后,在多次出国学习的过程中,冯占发现食用菌栽培的模式并不止从小见到的那种传统种植模式。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让农业生产更加数字化、智能化,研发出更高品质的产品,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助力企业成功上市,成为冯占一直思考探索的问题。
“使用大棚、简易机械栽培食用菌,存在着生产规模较小、易受气候影响、抗污染能力较弱、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冯占解释,所以长期以来,国内大多的食用菌种植都存在“看天吃饭”的瓶颈,无法真正实现规模化、工厂化生产。而采用精细化智能控制,不仅大大降低了能耗和人工成本,还提高了食用菌品质和土地利用率。
“两种不同的种植方式,光土地成本就拉开了差距。”冯占指着其中一个约200平方米的培育车间,“产能有20吨,每年可以出菇13茬,其亩产值是传统方式栽培产值的400~500倍,大大提升了单位面积产出效益。”
为了实现这样的工厂化和规模化,冯占曾数十次赴日本学习、交流,探索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的奥秘。回国后,冯占联合上海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所,进行技术研发攻关,相继形成多项专利及成果转化与产业延伸,解决了食用菌菌种“卡脖子”问题,实现了菌种对国外的零依赖。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改进了金针菇培养基配方及工艺,提高了农产品下脚料利用效率,也提高了金针菇的产量与品质。
食用菌生产注入“科技基因”,从“靠天吃饭”到全年不停产,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使得企业的食用菌品质和产量都得到保障,这为企业争取到更多的订单和市场,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这些成绩的取得也与企业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密不可分。
在公司总部不远处,就是由冯占领办的江苏省冯占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技术人员正在这里忙着培育新菌种。“目前,我的大师工作室培养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近700人,都取得了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冯占介绍,目前,他和公司的研发团队在工厂化食用菌栽培、技术研发、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公司先后获授权专利20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省市县项目10余项,通过市级科技成果鉴定1项,参编行业及团体标准3项。其中,他带领团队研发的灰树花(舞茸)工厂化栽培技术,实现了国内灰树花工厂化栽培零的突破,年产鲜品灰树花2500吨,产值8000多万元,技术先进、行业领先。
“专心、专一、专业、专注的‘四专’精神是我工作中最大的动力,也为我实现梦想夯实了基础。”冯占说,作为一名“新农人”,他倍感责任重大。他将继续带领团队秉承“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拼劲和“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韧劲,继续为现代农业种源、技术工艺和生产模式的探索和研究而不懈奋斗。他相信,青年科技工作者,只要坚守匠心做科研、做技术、做生产,时间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努力和付出!

策划 潘青松 高伟
统筹 王高峰 张丞 范杰逊
采写 孙旭晖
视频 穆怀佳 孙旭辉
海报 朱丹清
共青团江苏省委、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