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加强中医药院校有组织科研 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

陈英杰,陈海丽,杜薇薇,严辉,卞勇,周红光,杨烨*

(南京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处,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新形势下,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技工作面临着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科技攻关的新挑战,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的新使命,亟需通过加强有组织科研,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本文基于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有组织科研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提出中医药院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行动方向,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实践案例,探讨中医药院校加强有组织科研,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路径。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有组织科研;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6

Strengthening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CM universities to serve the national strategy with high-le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ork of TCM universities in China is faced with new challenges of gathering strength to tackle origi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blems, and shouldering the new mission of serving the national strategy. It is urgent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through strengthening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d on the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ction direction of TCM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Tak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s a practical case, it discusses the path of TCM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erve the national strategy with high-le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uthor's name  CHEN Yingjie, CHEN Haili, DU Weiwei, YAN Hui, BIAN Yong, ZHOU Hongguang, YANG Ye*

Author's address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P.R.China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ies;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正文】

202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就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部署。同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以及“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的建设目标。分布在我国各省的2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兼具中医药行业特色及地域特色,新形势下,高等中医药院校肩负着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和“科技强国”战略的新使命[2],亟需通过加强有组织科研,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科技攻关,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本文基于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有组织科研面临的形势和困境,提出中医药院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行动方向,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实践案例,探讨中医药院校加强有组织科研,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的路径。

1 中医药院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形势和困境

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新春天”。中西医并重推进健康中国建设[3]、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4];国家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等政策文件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政策空间[5];多组学、合成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正在不断融合,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高等中医药院校应怀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抢抓黄金发展机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接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着力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产业技术难题,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展现新作为。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着力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诠释,重大疾病防治的临床循证评价及关键技术研究,制订行业认可的中医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大力推进中医药成果转化,研发中药新药及先进制造装备,促进中医药产业提质增效。

相较于我国其他综合性高等院校,以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学为主干学科的中医药院校在设定发展目标、获取社会资源、选择发展路径等方面均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突出表现在科研组织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重大原创成果培育力度尚不充足,支撑大科学研究的平台尚不成熟这三方面[6]。

1.1 科研组织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研组织和管理体制机制普遍较为粗放,科学规划、精准执行和有效评估“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评价科研成效和人才质量的尺度较单一,现有考核激励制度过于平均化,考核激励的力度和深度不够,调动科研能动性的效率不高,难以真正起到激励作用[7]。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奖励评审过程中过分强调项目组成员或成果完成人的排序,或仅强调第一完成人的贡献,忽视团队其他人员的实际贡献,导致科研人员对牵头项目感兴趣,对参与项目不感兴趣,存在“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心态和现象,严重阻碍有组织科研的团队化进程。

1.2 重大原创成果培育力度尚不充足

大科学时代背景下,学科间加速交叉融合,科学研究的发展呈现群体突破趋势。要想取得中医药领域重大原创成果的突破,必须跨学科、跨学院组建科研团队,加大成果培育力度,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普遍缺乏“从0到1”的标志性原创成果,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鲜有重大突破。已有成果的集成度不高,显示度不够。在中医药领域,很难找到像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这样同等分量的第二个重大原创成果。中医基础理论传承后续动力和创新潜力不足,中医药临床优势标准化制定需进一步探索其科学性;中药资源可持续、高品质、低成本稳定供给问题依然存在;中药智能制造产业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2]。

1.3 支撑大科学研究的平台尚不成熟

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不仅是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也是中医药科技创新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虽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国家级重大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较少,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分布不均,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的产学研结合不足[8]。在聚焦健康中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等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尚没有规模匹配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去解决“大科学”“大工程”问题。已有研究平台和机构在研究方向设置与国家实际需求衔接不够紧密,在人才政策实施、科研贡献评价与分配等方面的探索还不够充分,吸引优秀青年人才的力度还较弱,深度产学研融合的协同机制还不成熟。

2 中医药院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行动方向

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在实现中医药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上下功夫,在攻克中医药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上下功夫,在提升中医药行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通过加强有组织科研,努力形成大团队、大平台、大成果、高转化的有组织科研新范式。

2.1 构建有组织科研的团队模式

突破以院、校、学科为单位的现有科研体系,通过政策设立,引导有共同研究目标的高校、医院、企业共建科研团队,在科研创新实践中对接国家战略、联动各方资源[9]。团队建设以重点科研创新平台为条件支撑,以重大科学研究任务为牵引,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经费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给团队带头人充分放权,在国家级人才项目计划、硕博研究生招生计划、本科生推免名额等方面对科研团队进行倾斜支持。建立科研育人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社会创新与服务等方面的功能[7]。遴选顶尖科学家、战略科学家组织团队实施一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开展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基础科学问题,力争通过长期的努力,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努力实现中医药领域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

2.2 提升有组织科研的服务能力

以提升中医药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为目标,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凝练科学研究方向,着力破解科研方向与国家需求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一是加强谋划,加强与科技、行业部门对接,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持续加强中医药研究专项的布局[10],切实做到立题、破题和解题。二是加强组织,提升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能力和效能,积极组织牵头申报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三是加强培育,围绕中医药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引入“揭榜挂帅”“赛马”制度,设立重点培育项目和人才培育项目。四是加强考核,加强各类科技培育项目的阶段性绩效考核,确保培育项目取得实效。

2.3 完善有组织科研的评价机制

充分发挥科研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贯彻落实“破五”精神,探索多元化评价和激励机制,努力改变中医药领域科研团队组织“小而散”、科研成果追求“短平快”的现实情况。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奖励评审中不以人员排序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不过分突出项目负责人和成果第一完成人的作用,更加强调科研成果对重大科技前沿、产业前瞻问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迫需求的实际贡献,合理评价每位人员的能力和贡献[11],鼓励引导科研人员积极参与重大科技任务攻关,真正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12]。

3 南京中医药大学开展有组织科研的实践探索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南京中医药大学通过加强有组织科研,探索出一条临床与基础相融合,各学科相交叉,产研相结合的机制、平台、保障一体化有组织科研管理新路径。

3.1 树立有组织科研目标任务

紧密围绕国家需求,树立有组织科研目标任务,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南京中医药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发展“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重要论述精神,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创新与科学内涵研究,在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内涵研究方面打造学科高峰。贯彻落实《“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精神,立足中医优势病种,形成一批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和循证证据,有力提升中医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解决国际中医疗效评价的“卡脖子”问题。聚焦中药产业链的发展需求,突破一批制约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构建服务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体系,打造示范性中医药创新研究平台,为中医药科研提供有力支撑。“十四五”以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共获批13项国家级重点与人才项目,学校科技人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牵头组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癌毒病机理论防治胃肠恶性肿瘤传承创新团队”,开展国际合作项目“黄葵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DKD)蛋白尿的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创建了3-5种中药活性成分的制备体系,形成了“中成药渣无害化处理-专用有机肥研发生产-药材基地土壤改良及药材品质提升”产业化示范雏形,所建立的饮片质量识别关键技术在全国9个企事业单位推广应用,实现总销售收入7.18亿元。制订了《中药饮片质量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和《中药生物效应检测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新增高价值发明专利202项,获批国内1个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新增23种医院制剂,研发10款中医药健康产品,7个医院制剂实现新药转化。制定国内外行业标准共27项。获得3个新药证书:1.1类中药新药银翘清热片,3.2类中药新药散寒化湿颗粒;3.1类中药新药苓桂术甘颗粒。

3.2 完善有组织科研评价机制

集聚科技要素和创新资源,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建立以能力、价值和贡献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评价机制。南京中医药大学持续激发人才活力,率先推动评聘制度改革,推行“分类评聘、鼓励拔尖”,是实施自主组织评审、自主分类评价、按岗聘用的第一家省属高校。面向社会不拘一格“招仙引贤”,建立“校特聘教授”制度,对国家级青年项目予以考核后的配套资助,对临床基础“双PI”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实行分级奖励,出台了一系列破“四唯”、破“五唯”的改革举措。涌现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教学名师、树兰医学青年奖获得者、江苏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等一批先进典型。开展薪酬激励制度改革行动,坚持以人才为本、突出创新优先,在注重公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效率,推进薪酬激励制度改革,将薪酬与绩效紧密挂钩,发挥薪酬制度改革的正向激励作用,激发办学活力。深化绩效工资改革,推动薪酬和绩效相匹配,建立健全优绩优酬的分配机制,绩效工资向长期扎根教学科研一线、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从事重大项目和学科前沿研究、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教师倾斜。探索建立以绩效工资制为主体,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并存的灵活多样的薪酬分配体系。建立薪酬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薪酬水平科学合理。以薪酬激励制度改革推动科研评价改革,健全以质量和贡献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3.3 建立有组织科研协同机制

建立共建、共享、共赢的有组织科研协同机制。南京中医药大学持续推动大学和附院协同发展,以高水平大学引领高水平医院建设,以高水平医院支撑高水平大学建设。强化协同攻关理念,一方面鼓励附院从政策上建立适合附院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抓紧对新进人员、青年人才、领军人才的培育工作,发挥科主任的带头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充分挖掘附院的临床资源优势,把专职科研队伍、专职科研平台与专职临床相结合,打通基础与临床,将医院的专科建设与大学的学科建设、科技平台建设融为一体,为重大项目的申报提供硬件与软件支撑,为标志性成果的培育打下根基。不断加强医教研协同,设立校自然科学基金稳定支持临床与基础联合研究项目,旨在推动面向临床问题的目标导向科学研究,促进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研究紧密结合、共同发展。该校级培育项目的实施也是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提升临床诊疗水平的重要路径,将进一步引导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医学基础研究,促进医学科技创新。2023年,南京中医药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临床与基础联合申请专项项目。该专项项目基于我国炎症性肠病的研究现状和临床防治的需求,结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专病队列、生物样本资源库以及中医药学临床诊疗特色,以治疗炎症性肠病新理论、新策略为突破口,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两部分,深入探索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和干预策略,通过相关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深度交叉合作,阐明新理论、建立新技术、形成新策略,构建精准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策略,提高方证效应,为基于功效成分群创制质量可控、疗效均一的新中药提供科学依据。

3.4 建立有组织科研平台建设机制

建立开放、合作、共享的有组织科研平台建设机制。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充分总结已有建设成效的基础上,整合学校、医院、企业优质资源,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为着力点,加强科研平台的体系化、建制化建设水平。着手搭建校院企协同创新的高水平临床研究院,共同打造高质量的临床专病研究体系,推动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产业转化的融合创新,开展高水平的循证医学研究,深化临床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全面促进“人才链、创新链、学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以临床研究院建设为牵引,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畅通教育、科技、人才循环,全力打造中医药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同时,按照目标任务实、攻关团队实、物理空间实、条件保障实、贡献成效实的要求,着力把中药制药过程控制与智能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成为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的重要支撑。力争在中医药理论创新、循证研究和“中国药”研发等方面取得原始创新突破。

3.5 建立有组织科研团队建设机制

建立公平、务实、协同的有组织科研团队建设机制。南京中医药大学聚焦国家战略、前沿科技和行业需求,依托学校重点科研平台,以研究目标为牵引,设立校级重点培育项目,不断发现和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在科研攻关的实战中汇聚校内校外各方英才,形成公平、务实、协同的有组织科研团队。立足教学、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加强科研育人、科研反哺教学,推动科教融合,引入研究生、本科生参与机制,让学生也尽早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中来,在高水平科学研究活动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找准中医药特色优势,着力凝练科研方向,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的培育方式,重点发展2-3个领军团队。以领军团队为引领,促进学校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融通创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形成重点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协调、互为支撑的科技发展体系,辐射带动学科与科技整体水平提升。优化资源筹集与配置方式,强化统筹管理与治理效能,建立校青年基金分级配套机制、校人才培育项目分期资助机制。坚持以目标和任务为导向进行资源“初次分配”,以绩效和贡献为导向进行资源“再分配”,建立基于任务的资源全域配置机制、基于绩效的资源配置调整机制、基于贡献的资源配置后补偿机制,确保各项建设任务按时、有序、高质量推进。

3.6 创造有组织科研学术环境

创造积极、宽松、高效的有组织科研学术环境。南京中医药大学注重发挥科研政策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强科研政策的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修订《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南京中医药大学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出台《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诚信管理暂行办法》《南京中医药大学包干制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改革完善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措施》,取消收回结余经费、提高间接费用比例、进一步降低管理费比例,部分项目试行包干制。在经费预算环节,实行综合预算编制管理,大幅简化科目数量;在经费使用环节,扩大直接费用列支范围;在项目管理环节,明确以固定岗位、短期聘用、第三方外包等形式聘请科研财务助理;在绩效评价环节,采取同行评议方式,注重中长期创新绩效。积极繁荣学术活动,围绕中医流派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创新,中医药与智能制造,中医药与信息化,中医药与材料学等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术火花的交融与碰撞,促进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与创新,扩大学术影响力。提升办学治校水平,试点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聚焦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在项目管理、成果转化、科技产业融合、宽容失败氛围等方面率先突破。

4 结语

加强有组织科研不仅是充分发挥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的先决条件,也是加快实现中医药行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有之义[12]。我国的中医药院校应勇于承担行业发展责任,勇于攻坚克难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强推动有组织科研与创新,建立新机制、搭建新平台、创造新环境,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推动临床发展和医疗技术革新,增强中医药原始创新能力,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力争实现原创重大成果突破。

【参考文献】

[1] 马灿,项楠,何威澎等.全国24所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投入产出情况分析[J].中医教育,2019,38(01):77-82.

[2] 薛晓娟,刘彩,王益民等.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现状与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23,25(05):11-20.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32):5-20.

[4] 郑功成.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22):19-27.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OL].https://www.gov.cn/zhengce/2019-10/26/content_5445336.htm.2019-10-26

[6] 曹利华,康乐,赵怡楠等.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路径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22):1-3.

[7] 李莉,李宁,李兆福,等.中医药高校科研育人长效机制建立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探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05):162-164.

[8] 蔡嫣然,胡镜清,董继开,等.“十四五”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未来态势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3,25(03):820-825.

[9] 丁宁,胡豫,戴丹云,等.高校附属医院开展有组织科研实践探析[J].中国医院管理,2024,44(02):87-90.

[10] 秦怀金.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若干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22):1-4.

[11] 张友魁.地方特色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产业,2024(01):56-59.

[12] 冯秋实,刘正楠,易文军.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医药科研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4,31(02):231-233.

责编:刘雨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