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非遗传承 > 正文
无锡江溪: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非遗“破圈”绽放异彩

“不是培训班上不起,而是‘江溪夜校’更有性价比!”这句话在无锡江溪居民中广为流传。在“江溪之声”微信公众号上,为他们量身定做的“篆刻艺术、留青竹刻、国学堂、太极拳”等非遗夜校课程的名额一经推出,便被一抢而光。他们纷纷表示,工作之余能体验非遗文化,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其实是一种更好的休息。丰富的非遗文化学习,使大家感受到了更充实的快乐,就像在一块块“精神飞地”里徜徉,还彼此成为新朋友。

非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者。在无锡市新吴区江溪街道,流经江溪港的母亲河伯渎承载着无尽的文明与智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积淀让这里拥有了独特的非遗文化优势,也为一方的文化基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理论基础和源头活水,极具借鉴推广意义。

解锁“非遗”密码,融入市井生活,让传统文化谱写创新篇章。体验和感悟是最好的文化传承方式,如今的非遗文化与市井烟火相融,藏在万千百姓的欢声笑语里,也充盈着人们的内心世界。行走式融入,走进千家。撕纸艺术、桑蚕体验、手作花灯、活体印刷等非遗体验活动走进江溪千家万户,“悦美江溪”文艺送“理”非遗文化进社区主题大型文艺演出每年定期举办,“吴韵流芳”评弹活动获得大家一致点赞,这些“行走的”非遗文化创新实践,创造了诸多培根铸魂、价值引领、实践育人的生动案例,架设起“小活动”与“大社会”的互通桥梁。课堂式融入,春风化雨。街道借用新形式、新技术和新手段,在更大范围内花式展现和传播非遗,实现出圈、破圈,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依托物联网技术打造《楹联雅韵》项目,引导学生利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学楹联。在常态化开展“文脉讲坛”“思享半月谈”理论宣讲报告会的同时,以启发式教学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实践式融入,润物无声。将非遗文化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是江溪思想文化工作的又一创新做法,街道大力引进无锡市新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协会组织入驻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公园,在内设的沉浸乐学长廊、乡音思响课堂内拍摄非遗文化系列宣传片。打造张中丞庙会“新市井匠人集市”,“新市井匠人”朱勇文在此展现指尖上的竹编艺术,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一次生动的实践、一种延续的答案。

打造“非遗”阵地,延续文化基因,让传统文化厚植底蕴篇章。让传统文化更具亲和力,让群众更有参与感,街道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非遗文化资源,将“非遗小课堂”延伸成为“文化大课堂”。“楹联”扎根,寄情抒情。传承千年的非遗文脉在江溪向下扎根,楹联文化步道、楹联长廊等楹联景观随处可见,中国楹联学会理事蒋东永联合南丰小学创办楹联课堂,让楹联文化在校园蔚然成风,让传统文化更加生动。2018年南丰小学挂牌成为“中国楹联教育基地”,成为无锡市唯一国字号联教品牌。“桑蚕”育人,立己达人。中国人的祖先从新石器晚期就开始养蚕种桑,蚕桑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街道将蚕桑文化有机融入、充实既定的教学内容体系,因地制宜高标准建成500平方米蚕桑文化体验馆,完成课程教材《蚕桑文化》,制作蚕桑文化微视频《蚕桑文化体验馆》获2015—2017年度无锡市社会教育成果特等奖。该馆不定期与周边学校、社区、园区联合组织各类蚕桑文化公益科普活动,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推广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活性因子”。“甲骨”流韵,文化赓续。多彩非遗薪火相传,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活态”展示。江溪居民、无锡市甲骨文学会原会长吴柏军创作作品,让非遗资源“说话”,承办的《甲骨流韵——无锡市甲骨文学会十二人书画作品展》,让更多人了解、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做好“非遗”赋能,萃取思想精华,让传统文化延续传承篇章。越来越多的非遗创作者在江溪,一边走上街头,一边进入直播,在线上线下给群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文化盛宴”的同时,做好了传承文章,也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动力”。老少传承,基因永续。无锡篆学研究会会长鹿守璋开设书法篆刻艺术班,精心创作篆刻作品50余件,结合自身创作的经验和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辖区居民以及青少年上了一堂“方寸间的思政课”,其作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更是延伸了艺术与思政教育广度。文体融合,薪火相传。“体育文化”成为综合育人的新路子,辖区的无锡石锁协会走进辖区学校、公园等,推动体育锻炼与体育精神对接融合,原创节目《大大的石锁小小的我》更是展现了对石锁运动的传承之志,以舞动石锁强体质,传承非遗底蕴文化。经典作品,家传户诵。留青竹刻传人谈闻安将传统文化融入竹刻和非遗撕纸作品中,用精湛刀功和娴熟的手法做“文章”,在毫厘青筠雕“乾坤”,《共克时艰 坚定信心》《廉和》《入党誓词》《学习雷锋好榜样》等作品传递着感动人心、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用非遗艺术之美点亮传统文化之光。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