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江苏扬州:农业“芯片”如何培育?走近“扬麦家族”探究竟

眼下,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扬州市农科院)湾头小麦试验田里麦浪翻滚,生机盎然,丰收时节即将到来。小麦研究室技术人员江伟忙着在田间调查穗粒数。他先遵循随机和有代表性的原则选取了样本,然后分别测量了穗数、粒数,再将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记录。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育种没有捷径可走。类似小麦育种过程中去雄这样枯燥重复的工作,这里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做了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他们的艰苦付出,奠定了中国种业“扬家将”的地位。“扬麦”系列有多少品种?它们是如何培育出来的?有哪些特质?记者带你走近“扬麦家族”,了解农业“芯片”如何培育。

坚守

千千万万个杂交组合里,只有一两个“幸运儿”

“这里有种质资源圃、亲本圃、后代选择圃、产量鉴定圃等,培育出不少好品种……”里下河农科所小麦研究室主任高德荣告诉记者,眼前这一块块“格子田”,种植着不同选育品种,清明节过后大忙就开始了,将持续到七八月份,试验人员逐个调查每个小麦品种的各类数据,为今后小麦杂交试验选取亲本做积累。

扬麦33试验田

大草帽,大水壶,沾满泥土的胶鞋,一身黝黑的皮肤……这是育种人的“标配”。“千千万万个杂交组合里,最后脱颖而出的只有一两个‘幸运儿’,一线科研人员要做大量的‘无用功’。”高德荣说。

“抗病性好的材料往往株高偏高、抗倒性差、熟期偏迟、小穗排列稀等,协调抗病性和丰产性是最大的难题。”研究员吕国锋说,扬麦33的成功培育解决了这个难题,其各种性状平衡且优良,成为当之无愧的“全能选手”,破解了抗赤霉病育种的世界性难题。

针对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强筋品种每穗粒数略少的现状,高德荣团队加强每穗结实粒数的选择,育成比其他强筋品种多4—5粒,比扬麦39多2粒的高产强筋品种扬麦46,在国家攻关生产试验中增产5%以上。“不要小看这2粒小麦,每亩田以400公斤计,就是增加了20公斤,算算推广总面积,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张勇说,扬麦46已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初审,即将正式入列国家种质资源库。

近年来,经过扬州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中国种业“扬家将”阵容愈发强大,一批种业的“佼佼者”纷纷问世,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安全贡献“扬州力量”。

实验

饼干、馒头、蛋糕……实验室“藏”着个“面包房”

“这是扬麦30面粉做出来的饼干,比标准面粉做出来的花纹好、形状大、平整度好。弱筋小麦面粉适合做成饼干、蛋糕,强筋小麦面粉适合做成饺子、面包、方便面,而中筋小麦面粉则适合做成面条和馒头……”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偌大的实验室里竟然“藏”着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面包房”,高德荣打开冰箱,各种成品食品映入眼帘,饼干、馒头、蛋糕……品种繁多。

高德荣在观察小麦育种材料变化情况

“面包房”就是个面粉实验室,模拟各种实际应用场景和环境,对各种小麦面粉特点和性能进行实操测试,找到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最佳位置”。

“优质弱筋的扬麦15已经成为茅台、五粮液等知名酒厂的酿酒原料,成为酿醋粮和酿酒粮。”扬州市农户家庭农场协会、扬麦生产产业化联合体秘书长朱兆兵是“扬麦家族”的“铁粉”,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推进扬麦订单化种植。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扬麦29高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满足了市场对强筋小麦的需求;扬麦33,中筋小麦,抗赤霉病高抗白粉病,破解了抗赤霉病育种的世界性难题;扬麦30、扬麦34矮秆抗倒,高抗白粉病,优质弱筋,克服了以往弱筋小麦品种的缺点……

技术

分子检测被用到育种过程中,缩短了等待周期

“十年磨一剑,这句话用在育种上极为形象,一个好品种背后凝聚着育种人无数的汗水。”里下河农科所小麦研究室副主任张勇说,要选育出高产、抗病、优质等条件的新品种小麦是一个漫长过程,一个新品种的培育需要约十年时间,其中单个品系就需要六七年的田间试验,还需要完成群体条件下众多特性的鉴定,工作量极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和新手法也被运用到育种过程中,其中分子检测使得在实验室就可以直接从基因层面去判断一个材料是否具有育种专家想要的性状,缩短了漫长的等待周期。

小麦种质资源基因库一角

“自从扬麦25育成之后,分子手段就开始运用到我们工作中,提高了效率,加速了进程。”高德荣介绍,小麦育种不但要看样本在田间的农业性状表现,也要看其内在基因,“比如,当年没有白粉病,就很难捕捉到这一性状,这时分子检测就派上了用场,它可以精准地抓住其内在的基因特性作为研究依据。”

“这是2000年评比出来的26号品种,作为资源保存。”在江苏省小麦种质资源基因库(扬州市农科院),高德荣拿出一份保存的种质资源向记者介绍,几个库各不相同,有的零下4摄氏度,有的零下18摄氏度,保存了7000多份来自国内外的不同种质资源,是科研工作的“大宝库”。

“扬麦”代表性品种

截至目前,里下河农科所小麦研究室共育成“扬麦”系列品种45个。

扬麦5号、扬麦158

初步解决了温暖湿润生态区小麦广适高产与抗赤霉病相结合的世界性难题,分别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

扬麦16

突破了小麦迟播高产的技术瓶颈,实现了耐迟播早熟高产优质的结合,保障了稻麦周年增产,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扬麦13

中国弱筋小麦种植面积第一。

扬麦15

高端白酒茅台、五粮液的优质原料。

扬麦23

早熟高产抗病强筋。

扬麦25

面粉高白度的耐迟播抗寒小麦,连续3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农业主导品种。

扬麦33

抗性达R级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实现抗赤霉病和高产的有效结合,是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重大突破。

扬麦39

呈现高产多抗更优质、全面协调新升级的特点,被称为“全能选手”,适宜推广区域广,当年首次推广面积就突破5万亩。

扬麦46

解决了很多品种“个性鲜明但全面不够”的问题,协调了优质、高产、抗性之间的矛盾,产量高,综合抗性强,耐迟播,可称之为“新全能选手”。

记者 丁佐春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