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文明实践 > 正文
南京浦口:不让一粒种子输在“起跑线”上!

随着气温逐渐回暖,水稻育秧进入“黄金期”。连日来,在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的永宁智能育秧中心内,工人们正抢抓农时,积极开展水稻育秧工作,为水稻稳产增收开好局、起好步。

近年来,浦口区紧盯产业振兴、农业强区目标,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绿色蔬菜、精品蟹虾、优质稻米、都市花木等农业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全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优质稻米产业链坚持以好品种催生好品牌,优质食味稻米覆盖率达65%以上,绿色稻米生产基地1.43万亩,区内涌现出“名文”“三合圩”等优秀品牌大米。

全程机械化 打通稻米产业链条

水稻要丰产,育秧是关键。永宁智能育秧中心占地约400亩,厂房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960万元。智能育秧中心的建成使用,打通了稻米产业链全程机械化的关键一环,让农户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机械化的水稻育秧技术采取精量播种的方式,培育出‘齐、匀、壮’的标准化秧苗,在移栽期无需田间人工移植秧苗,不但能降低劳动强度,还不伤秧苗根部,具有省时省力、节约成本、发芽率好、成活率高、秧苗质量高等优势。”永宁智能育秧中心运营负责人邵名文介绍说。

生产标准化 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浦口区稻米产业链按照品种优质化、基地规模化、加工精深化、产品品牌化发展思路,聚焦单产提升行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主要种植南粳46、南粳5055、宁香粳9号和徽两优丝苗等品种,近年来,随着优质食味稻米生产技术、药肥两减、水稻绿色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哈茨木霉菌等技术推广,粮食单产大幅提升。2023年,桥林街道兰花塘高标准农田在100亩南粳46试验田测产中取得了亩产高达801.9公斤的喜人成果,全区优质稻米产业链一、二、三产业实现综合产值0.73亿元。该智能育秧中心依托“数字化看板”,仅需3名技术操作人员、8名搬运工人就可精准把控湿度、温度,有效降低了病虫害,保障了秧苗存活率,较传统育秧用工量减少一半,且育秧更加精准高效。

服务社会化 构建农业服务体系

浦口区全力推动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体系,依托经营主体为小农户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农机植保、耕种收服务、冷链仓储等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绿色化水平。邵名文介绍,智能育秧中心工厂化育秧,8小时一个班次,一个月就可提供2万亩水稻或油菜育秧服务。永宁街道通过农业园区开展育秧插秧一体化服务,效率大为提升,育秧成本降低10%,街道范围内机械插秧比例将从六成提高至九成,随着服务能力提升和示范带动效应,将逐步过渡到全部机械化插秧。

通讯员:宋运涛、高金军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