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年3月,一个春天下午,我收到上级组织部门紧急通知:抽调我作为援藏干部,而且要迅速进藏。我带着这个消息回家辞别父母妻儿,家里老娘一听,眼泪当场就掉下来了。”
2024年4月22日,又是一个春天,坐在南通西藏民族中学读书廊里,76岁的老校长施乃平动容地说起自己和西藏结缘的往事。
为加快西藏经济发展,“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成为1979年“全国边防工作会议”提出的概念之一,援藏工作迎来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国家抽调3000多名干部从五湖四海奔赴雪域高原,其中也包括一批江苏干部。
“支援西藏是时代给我的重任,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我没有任何理由犹疑拒绝。”31岁的施乃平作别家乡亲人,带着父亲给的一只军用水壶和一双毛头皮鞋、母亲缝的一条旧棉絮被踏上赴藏之途。简单的行囊中,还带着50斤全国粮票、10元钱和党组织关系证明。他与同行10多位南通干部乘火车至青海格尔木后,又转乘汽车奔波了整整半个多月,下车时已成“土”人。“一路上海拔越来越高,我们头痛欲裂、呕吐不止,带的干粮也以馒头为主,硬得像一块块石头。”
隆子县地处西藏中南部,平均海拔3900米,这是施乃平进藏工作第一站。很快,他便面临“过三关”困难——“骑马关、语言关、生活关”。采访中,施乃平拿出一张珍藏多年的照片,他身穿草绿色军服,意气风发地骑在马上。这张照片拍摄于1979年6月,是施乃平进藏后第十六次下乡。“那时西藏条件很艰苦,基层干部常年下乡,足迹遍布于荒山野岭之中。”施乃平说,他在隆子县工作时,一次骑马到偏远山区去推广青稞良种,途中马遇到汽车受了惊吓,他连人带马摔下山沟昏死过去。所幸一位采药路过的老藏民,把不省人事的他背回了家中。
黑黝黝的房间,一盏酥油灯,热情的藏民……朦胧中醒来看到的画面,深深镌刻在施乃平脑海中,几十年来挥之不去。“如果不是那位藏民及时发现,并请来藏医为我救治,我也许早已长眠在青藏高原,是西藏同胞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更给了我全心全意为西藏人民服务的精神动力!”
这次特殊经历,让施乃平与西藏之间有了更深的羁绊。援藏任务原定两年,施乃平却自愿一干就是11年。在西藏生活工作愈久,他愈发深刻感受到,西藏干部群众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文化知识:“只有抓好教育,才能治贫治穷。”1983年,施乃平从隆子县调到扎囊县担任分管教育的县委副书记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办扎囊中学。
“得知要办学校,不少藏民宁愿起早贪黑走山路,也要赶来帮忙。”据施乃平回忆,由于生产建设条件落后,大家要走几十里崎岖的山路运木材,肩膀上硬生生磨掉一层皮。在西藏干部群众和援藏干部携手之下,扎囊中学只用一年半就建成了。1987年至1989年,扎囊中学连续3年教育教学质量获得西藏自治区第一名,受到国务院表彰,吸引无锡等地援藏教师接续加入,学校师生规模发展到1000多人,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随着援藏力度不断加大,1994年,江苏建立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工作机制。按照中央关于加大教育援藏力度的指示精神,1996年,江苏省政府决定在南通新建一所西藏民族中学,“老西藏”施乃平成为领办建设的不二人选。他又一次毫无保留地投入进去——吃住在学校,把桌椅当床铺,指挥学校基建;不仅编写教材给教师上课,还坚持在第一线任教,用半年时间编著了十多万字的《西藏常识讲稿》。

为了更好地关心这些雪域“雏鹰”,1997年施乃平组织开展让西藏学生在“南通有个家”活动,发动全校教职工参与活动,每年汉藏结对200多对。在施乃平的带领下,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先后接收培养5000多名西藏学生,高中毕业生98%以上考入本科院校。施乃平也因此有了“不进藏的援藏干部”称号。
“西藏让我获得两次‘新生’,一是当年藏民救了我,二是我找到了教育援藏这一毕生使命。”采访尾声,施乃平特意带着记者去校史馆转了一圈,在几封学生写的书信前,他久久停留,思绪万千。
几十年来,从扎囊中学到南通西藏民族中学,施乃平桃李满天下,一批批学生学成归乡走向工作岗位,成为建设祖国、建设西藏的栋梁。从扬子江到雅鲁藏布江,一批批江苏援藏干部人才一任接着一任干,为西藏自治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新气象汇入江苏力量。
“关山无碍,血浓于水。我现在还时常做梦在西藏乡亲们的家里,喝着酥油茶吃着糌粑,像家人一样聊着天。”尽管离藏已经30多年,施乃平仍然对西藏牵挂不已。他由衷希望,江苏和西藏干部群众心手相连、紧密相依,西藏的明天越来越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林元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