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媒体刊文:拯救少儿歌曲“断代”需要多点发力

“歌曲都是从老歌库里找,适合现在儿童生活的儿歌太少了。”——据5月20日《光明日报》报道,前段时间,北京一名小学教师带学生游玩时,鼓励他们拉歌,结果孩子们唱的全是网络流行音乐。目前的儿歌市场作品良莠不齐,“灰色儿歌”“恶搞儿歌”“成人化儿歌”等引起了家长和学者的担忧。

儿歌是每个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童年时代的珍贵礼物。谈起儿歌,不少人马上会想起《一分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燕子》《歌声与微笑》……一首好儿歌能深刻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一代人的成长。一些经典儿歌之所以“经典”,在于其关照到了孩子们的现实生活,能在心灵深处引起孩子们普遍共鸣,能在启迪孩子心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传唱经典固然值得提倡,但儿歌断代问题更值得重视。多年来,能大面积传唱的优秀儿歌屈指可数,儿歌的创作已由之前的“断层”危机转化为“断代”之殇。从媒体关注报道,到推出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举办少年儿童合唱节等活动,这一问题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但儿歌创作无力的状况仍难改观。

这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其一,创作环境逼仄。当下,音乐创作的市场化、功利化倾向较强,一些创作者认为儿歌创作是“小儿科”、缺乏“吸金术”,因而不愿意涉足这一领域;其二,创作队伍年龄偏大,且创作者仅以自身童年感受揣摩当下孩子的心理,说教内容多、缺乏时代性和时尚元素,作品不受当代孩子欢迎;其三,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未能营造较好的儿歌传播氛围,相关平台建设也不够给力;其四,一些儿歌创作者将目光盯在了“大赛”上,“私人订制”的歌曲往往较“高冷”、小众化,难以得到大范围传唱。

“叫得响”的少儿歌曲难觅影踪,粗制滥造的“灰色歌谣”出现在孩子口中,这显然不利于孩子们价值观的构建,这一问题亟待有针对性地予以破解。一方面,相关部门应持续加大儿歌创作扶持力度,在政策层面推出激励举措,以吸引更多有才华的创作者充实到儿歌创作队伍中;另一方面,创作者也需祛除功利思想和浮躁心态,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多走进孩子们中间,力争在创作水平上有较大突破。此外,儿歌的传唱需要空间和时间,全社会要努力营造儿歌传唱氛围,为儿歌提供成长沃土,让那些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的儿歌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

“童年多一段歌声,未来便多一份希望”——真心希望更多优质的新时代儿歌能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伙伴,引导其成为努力奔跑的“追梦人”。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