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非遗+旅游”双向赋能 新疆阿合奇猎鹰文化“破圈”出彩

中新网乌鲁木齐5月24日电 (陶拴科)位于新疆天山南脉腹地的新疆阿合奇县,非遗文化和非遗产品引人注目,被誉为“玛纳斯之乡”“猎鹰之乡”“库姆孜之乡”和“柯尔克孜族刺绣之乡”。

近日,2024年新疆阿合奇县猎鹰文化旅游季拉开帷幕。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旅游文化季,阿合奇县主打“非遗+旅游”,活动内容涉及众多非遗产品,如千人《玛纳斯》演唱、百人库姆孜弹奏、猎鹰民族舞表演、叼羊赛马、猎鹰捕兔等。

近日,2024年新疆阿合奇县猎鹰文化旅游季拉开帷幕,现场小玛纳斯奇传承人为观众说唱《玛纳斯》。陶拴科 摄

“非遗+”扩展旅游新空间

猎鹰驯养是柯尔克孜族人的传统技艺。尽管岁月流转、时代变迁,养鹰、熬鹰、驯鹰的技艺一直流传至今。2011年,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今年阿合奇县非遗文化和旅游项目的融合让传统文化更具有活力。

阿合奇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冷波介绍,随着旅游业态的不断完善,今年阿合奇县猎鹰文化旅游季主打“非遗+旅游”和“文化+旅游”,让游客实地体验柯尔克孜族民间驯鹰全过程。

对柯尔克孜族人而言,有猎鹰在身边,再深的山也敢进,再险的路也敢走。

如今,阿合奇县已培养各级驯鹰传承人87名。“在旅游方面,让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为游客表演驯鹰、捕猎全过程,让游客深度体验柯尔克孜族驯鹰文化,进一步体验风土人情,感受猎鹰刺破苍穹的速度与激情。”冷波说。

近日,2024年新疆阿合奇县猎鹰文化旅游季拉开帷幕,驯鹰传承人向游客展示猎鹰文化。陶拴科 摄

猎鹰文化“破圈”出彩

今年的猎鹰文化旅游季,最能吸引游客的是猎鹰展示。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非遗传承人头戴白毡帽、骑着骏马,手臂上架着目光炯炯的猎鹰,在开幕式现场走过,猎鹰高傲地仰着脖子,威风凛凛。

来自青岛的自媒体网红博主小格山月与猎鹰来了次近距离接触。她说:“第一次来新疆,近距离感受到神秘的鹰猎文化。这里太美了,民俗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一个自媒体人,此次拍到了很好的素材,这趟新疆之行,收获很大。”

近日,2024年新疆阿合奇县猎鹰文化旅游季拉开帷幕,游客现场与猎鹰互动。陶拴科 摄

来自广东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小陈告诉记者:“阿合奇县去年举办了第一届猎鹰文化旅游季活动,今年的游客比去年更多。在阿合奇县工作两年,我看到了变化,也深深爱上了这个地方。”

“全国有很多驯鹰的地方,但阿合奇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因此其独特性和唯一性会给游客带来很多向往。在阿合奇县,游客能真正感受到驯鹰的习俗。”冷波说,“我们要利用好、保护好、传承好,让非遗‘活’起来,让旅游和‘非遗’双向赋能,破圈出彩。”

打造猎鹰文化品牌

驯鹰文化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近年来,阿合奇县在保护驯鹰传统文化方面积极投入资金,同时对驯鹰文化产业园进行改造升级。

“我们一定要擦亮非遗品牌的创新活力的传播文化,让其能够绵延赓续,创造更大的创新力和价值力。”冷波表示。

阿合奇县驯鹰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库尔马西·胡特曼介绍:“养鹰、驯鹰已经成为柯尔克孜族人的习俗。鹰就像家庭一员,我们每天要用最好的肉喂它,因为这是延续下来的传统。”

近日,2024年新疆阿合奇县猎鹰文化旅游季拉开帷幕,活动现场猎鹰手与舞蹈演员共同演绎猎鹰舞。陶拴科 摄

柯尔克孜族人在驯化猎鹰的历史中,有一个世代沿袭的传统,那就是将猎鹰放生。一般养大成年的鹰,等到五年后,主人就会将其放回大自然,而放鹰的情景也往往令人动容、让人难舍。

为了传承猎鹰文化,当地政府将经过审批的驯鹰户纳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每月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