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和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在解构人际关系和相互影响分析方面有着异曲同工的指向和作用。
“差序格局”理论形象地概括了我国传统社会结构中以自我为核心的人际网络,以血缘、亲缘、地缘为基础的亲疏关系,以人伦纲常和公私群己为核心的公序良俗关系。
以高校为场域,每个大学生党员,以自我为圆心,以塑造自我为逻辑起点,周围形成一个关系圈亦即关系群体,由己推人、由近及远、由亲至疏形成圈层影响力。该圈层以“自我”为核心,以与“自我”接触频度为半径,由亲至疏像水波纹一样层层推去,第一圈层为“紧密层”(主要为家人、亲密朋友、宿舍舍友、班级同学等关系较为密切的人员),第二圈层是“次密层”(同一个专业的同学、本场域其他能接触到的同学,以及其所能接触到的其他人员),第三圈层是“松散层”(与其所处同一空间但非直接接触,要借助他人才能发生联系的人员)。圈层的每个活动层级都受到核心层的影响,作用由大及小。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可具体体现为“四个带头”:带头学习讲政治、带头创新建佳绩、带头服务比奉献、带头自律树形象。但笔者在近些年开展的个别访谈、数据分析等调研活动中发现,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仍显不足。理想信念虽坚定,但有效应对国际国内多元化思潮的能力欠缺;思想品德虽端正,但积极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意识仍不强;理论素养虽整体较高,但理论宣讲水平和表达演讲能力较低;学习工作表现虽积极,但党员示范带动作用效果不够突出;虽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但实际服务群众的能力与效果较弱。
借助“差序格局”理论中的圈层概念,笔者认为,影响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核心层自身”“核心层与其他圈层关系”“对各圈层的激励与监督”三个层次,可尝试从不同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的角度,对“差序格局”的理论内涵予以实践转化,构建出有助于更好激励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长效机制。
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多元化”学习机制,全力促进大学生党员素质提升。首先,构建政治学习制度,关注思想引领。坚持从重大政治责任的高度强化学习自觉,深入领会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和世界观、方法论,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动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化。其次,强化业务学习提升,夯实过硬本领。要求大学生党员在专业课学习、专业竞赛、科技创新中勇担先锋重担,学在前、做在先,努力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再次,注重更多能力提升,学会科学管理与服务团体发展。鼓励大学生党员主动学习管理学知识,积累管理实践经验,提高团队管理水平,提质团队建设与服务。加强自我约束学习,带头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不良之风。
创新工作方法,构建“全过程”管理机制,不断增强核心层对其他圈层的强相关影响力度。首先,要有序增加学生活动的开展频次,组织更多具有专业创新力的学生活动,通过鼓励大学生党员积极参加,引导和影响其他圈层人员一同在各级各类的专业学习活动中“强筋壮骨”、增长才干。其次,高度重视党日活动创新开展。将学生党日活动与专业活动双融双促,大力发掘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元素,以专业党日和课程党日推动大学生党员在专业学习与发展中实现“双丰收”。再次,畅通多渠道宣传机制,完善宣传平台。既聚焦网络宣传阵地建设,把握网络话语主动权,也注重用好传统媒体平台,坚定不移地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将核心层正能量以强相关的形式向紧密层、次密层、松散层辐射,将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影响群体的具体行动。
创新奖惩途径,构建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监督机制,切实保障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首先,“亮身份”构建高效的外部监督机制。鼓励全体大学生党员主动亮身份,敢于在学习和生活中,在教室和宿舍里接受群众监督,从而通过高效和有力的群众监督更好提升学生党员的行为示范作用。其次,“填表格”构建有力的内部监督机制。在大学生党员中创设《年度政治表现登记表》并及时归入档案,对大学生党员开展全方位的监督,并做好“全过程”考核记录工作。始终坚持“四个有效结合”,即政治要求与学生工作相结合、自我要求与作用发挥相结合、短期行为与长期表现相结合、日常了解与重点跟踪相结合,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客观的、奖勤罚懒的日常管理。再次,“树典型”构建科学的奖惩制度。引导和激励全体大学生党员学先进、做先进,主动承担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工作职责,及时发掘和选树大学生党员中可信可学的先进人物、典型案例,推广可复制、可普及的好经验。
张 涛(作者单位为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2022年度统战课题“新时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TZ202201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