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资讯 > 正文
深度挖掘盐城历史文化元素 赋能地方文旅高质量发展研究

一、引言:研究背景、理念与价值

文化旅游消费等是内循环的重头戏。哪个地区能够早点进入角色,将这戏唱得活色生香,哪个地区就能够收获崭新的经济生态环境。2023年9月,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盐城顺利召开,盐城,这个苏北三线城市,在全球的知名度,一下子有了几何级的提升。同时,盐城还有革命历史文化名城的红色文旅名片。在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形势背景下,充分挖掘盐城历史文化元素,赋能地方文旅高质量发展研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显得极为迫切而非常必要。

以盐城历史文化基因为载体,以“铁军文化”为抓手,以文赋旅、以旅化文,深化文旅融合,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作用,推动盐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提升“人文盐城”城市形象与特质的重要手段,对全方位推动盐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二、盐城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梳理、分析

(一)盐城的人文历史与文脉梳理

盐城地处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气候过渡地带。盐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钟灵毓秀。据考证,西汉初年,即公元前201年(或更早),盐城就已置“盐渎县”(今大市区区域),故盐城又称“盐渎”。“盐城”之名在历史上首次出现在大约公元413年的东晋时期,其时“盐渎县”始改名为“盐城县”。明朝时,因为盐城所筑造的城池形状为“东阔西狭长如瓢”的长椭圆形,故盐城又名“瓢城”。

经过梳理、归类,我们认为盐城可深度融合文旅的文化元素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海盐文化。盐城作为全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地级市,根植海盐文化自是理所当然。盐,是历朝历代封建政权国家管控的重要民生物资,而海盐又是古代制盐的主要途径。大约在东周时期,盐城就已经开始成为我国的海盐生产基地,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海盐生产的核心区域。从事海盐的生产、运销一直是世代盐民,也是我们盐城的第一批拓荒者安身立命之本,他们的生产生活印记构成了我们盐城海盐文化的滥觞:现如今,许多地名通名仍镌刻着海盐文化的印记——灶、场、沟、亭、垛、墩、团、荡等,三灶头灶、梁垛沟墩、新团西团、长荡新兴场等等,它们正是与海盐的生产生活、仓储物流等息息相关;贯通盐城南北的串场河,像串珍珠一样串联在一起的盐城境内的安丰、富安、白驹、刘庄、伍佑等集镇,它们因盐而生因盐留名因盐而兴,繁盛了千百年。

心灵手巧而又极富艺术品味的盐城的能工巧匠们,把灿烂的海盐文化演绎到了极致,他们可以把晶莹剔透的盐巴点化成精美的盐雕艺术品;历代盐民熬盐晒盐、给盐婆庆生、祭盐宗敬盐神等海盐民俗更是妙趣横生,透着浓浓的盐民生活气息。而传承至今的盐雕艺术,已经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非遗技艺。如今,坐落在盐城市区,奔腾不息的串场河畔的国家AAAA级海盐历史文化景区---中国海盐博物馆,这座全国唯一展示海盐文明,也是我国首个国家级盐类专题博物馆,无不向世人昭示着盐城以海盐文化傲娇寰宇的城市名片。

二是湿地与海洋文化。2019年7月5日,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遗会审议通过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列入《世遗名录》。位于盐城的该项目成为江苏首项、我国第54处世界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成为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遗产。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世遗申报项目,范围包括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盐城及东台条子泥市级湿地公园、条子泥湿地保护小区,东台市高泥淤泥质海滩湿地保护小区。

盐城珍禽保护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全球仅有的2000多只丹顶鹤,每年均有约半数在此越冬,成为世界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而极度濒危的勺嘴鹬,全球仅存500只左右,盐城湿地却可以轻松见到她们的倩影,盐城湿地文化开发价值极大。

三是运河文化(里下河、串场河文化)。里下河作为大运河的大动脉,其见证了运河历经沧桑巨变,书写着运河在苏北地区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作为里下河地区的一条跨区域河道,作为盐城的“母亲河”,串场河的首要功能是泄洪排涝。承载千年水利水运和厚重海盐文化,从而能够集水文化、海盐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的,唯有见证了盐城不断发展繁荣兴盛的串场河!

串场河串通了盐城境内13个重要盐场。唐大历年间开挖常丰堰至西溪的运盐河可以说是串场河雏形,后经历代不断开挖、疏浚,串场河成为盐城地区沿海各大盐场海盐外运的主流通道。

串场河在江苏省中部里下河地区东部,在盐城境内流经东台、大丰、亭湖、盐都、建湖、阜宁六个县(市、区),全长170多公里。作为大运河水系及功能的直接延伸,串场河是古盐城的经济命脉,也是海盐文化的产生源泉。串场河两侧如东台安丰、大丰白驹、亭湖的伍佑、新兴等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拥有无数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串场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颇多,诸如盐业信仰、传说故事、戏曲民谣、盐业生产工具技艺等多个方面。目前盐城市现有的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基本都是串场河流域传承的。以建湖方言为基础的淮剧等都离不开串场河的滋养。

四是“铁军”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串场河是一条重要的文化轴线和地理轴线,沿线有深厚的红色基因,串联起不朽的红色记忆。盐城红色文化和串场河关系看,从中国共产党在盐阜地区的第一个基层党组织——建湖草堰口党小组在串场河畔诞生,到串场河畔的盐城文庙成为新四军在盐城第一个军部驻地,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解放军以串场河畔伍佑为中心与日伪军队及国民党军队展开“盐南五战”,革命战争为串场河注满红色基因。

盐城曾是一方红色圣地,是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新四军纪念馆现已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盐城现有248处革命遗址遗迹、128个烈士命名镇村、60处省市县三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五是名人文化(名人故居故里、事迹等)。盐城人杰地灵,出生在盐城或在盐城生活过的历史文化名人更是数不胜数。与朱元璋一争天下的义军领袖张士诚,以及《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大丰区白驹镇人;负帝投海的南宋民族英雄陆秀夫,盐城人。据考证,“北宋三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都曾在盐城东台任过盐官;盐城盐都的大纵湖镇,传说是建安七子之一陈琳的祖籍地,大纵湖畔至今存有陈琳之墓;另据传说,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卧冰求鲤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教书馆等,亦在湖畔。而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盐阜大地也留下许许多多广为传颂的革命故事。总之,盐城的名人文化底蕴深厚,深度融合文旅大有可为。

六是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重在打造体验式文旅)。盐城还是全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淮剧之乡。建湖的杂技、淮剧,以及东台的董永传说、东台的发绣、大丰的瓷刻,共同构成了盐城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五朵金花”。另外,盐城还有省市级非遗项目上百个。盐城的其他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元素还有很多,不再一一赘述。

(二)盐城市文旅产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1.凝心聚力谋发展,全域旅游正在形成。截至目前,盐城市共有5A级景区一家,4A级景区21家。近年来,盐城市聚焦打造21家重点景区、21个特色文化街区、36家文博场馆、56个小剧场和3000多家阅读新空间等“五大文化消费空间”;东西溪天仙缘景区、珠溪古镇、KK-PARK国际街区、市美术馆、1956星剧场等一批坐落在“一廊一带”的新老文化地标,充分展示了盐城地方文化和人文历史的魅力。

2.生态旅游价值凸显。盐城黄海湿地是中国第一块滨海湿地类型自然遗产,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大丰中华麋鹿园景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种群数量最多,也是首个野生麋鹿园。位于大丰区草堰镇的盐城大丰梦幻迷宫乐园,“盐城绿野植物迷宫体育旅游线路”被认定为2022年江苏省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盐城条子泥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被评为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中部串场、西部湖荡等文旅产业带建设亦稳步推进。

3. 艺术创作成果丰硕。建湖淮剧实现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梅花奖等国内舞台艺术最高奖项的大满贯。杂技《炼—倒立技巧》摘取中国杂技奥斯卡奖---“金菊奖”,《范公堤》入选文旅部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和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亭湖文化馆龙年春节送展的作品《Beautiful盐城》,入选央广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与文旅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乡聚中国年》作品大比拼,网友观看及点赞量最靠前的十部“最具乡味作品”。另外,有多部作品入选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全国杂技展演等。

另外,除了前述5A、4A的22个景区,盐城市现有文化(群艺)馆12家,其中国家一级馆9家,图书馆11家,博物(纪念)馆13家,其中国家二级馆2家。

(三)盐城市文旅产业融合不足之处

1.文旅融合度不高。盐城文旅产品的文化吸引力有待提高,红色文旅除“新马泰”及部分革命遗址外,多以背词讲解、橱窗展示为主,展示手法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

2.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等在推动文旅融合,特别是在盐城地方旅游文化符号的呈现和传播力上,还大有可为。

3.定位不够清晰。如位于经开区的KK-PARK国际街区,号称将国际元素、街区特色和盐城文化高度融合的盐城首个集商业场景、游乐场的“沉浸式国际娱乐街区”,其盐城文化特质并不是十分鲜明。

4.部分景区商业化氛围浓重,人文色彩淡薄。一些景区运营捉襟见肘,有些景区本身历史底蕴不足,来旅游的人不是很多,不强化商业营销,更难维系,陷入两难尴尬境地。

5.部分文化街区和文化景区同质化现象严重,其文化元素的表面化,抑制了文化传承和传播,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打了折扣。

三、深度挖掘盐城历史文化元素 促进盐城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一)传承“四色文化”,守住盐城文旅的“根”与“魂”

学界对盐城的文化元素进行归类,素有“四色文化”之说,即白色海盐文化,红色新四军文化,绿色滩涂湿地文化,蓝色海洋文化。我们认为,传承好“四色文化”,就是守住了盐城的文脉,守住了盐城的“根”与“魂”。

不仅“四色文化”,“盐民诗人”吴嘉纪、“先天下之忧”的范仲淹等为代表的诗词文化;前述张士诚、施耐庵、陆秀夫、“七子”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及“灶、场、团、荡”等为代表的地名文化等,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盐城文旅资源的“独一份”,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可以转化为文旅融合推动盐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如何在文脉传承中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并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的定位和节拍,让城市的文化品质与物质空间载体等进行有效融合,实现城市文化的灵魂与城市能级、品质的跃升共进,需要决策层高瞻远瞩,下一步大棋!

(二)促进盐城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举措

1.加强文旅深度融合顶层设计。盐城市如何深度挖掘积淀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汲取蕴藏其中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打造、整合一大批具有鲜明盐阜地域特色的文旅高度融合项目,对于推动盐城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乃至盐城全面高质量发展,均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切实加大财政等政策支持力度。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财政政策支持。要加快涉文旅、文创资金兑付进度,推动资金精准下达、落地见效。要加大文旅行业金融扶持力度,大力支持文旅企业运营。加快推进创意产品、非遗项目等文化资源进景区,支持优质文化资源进驻旅游企业。另外,政府可适时加推旅游消费券,鼓励支持文旅景区、街区,旅游饭店,度假村,民宿,旅行社等旅游资源推出形式多样的打折优惠政策,以刺激文旅消费,进一步激活市场。

二是借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长三角视听产业基地建设东风,着力“打造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整合文创、演艺、会展等资源,打造湿地文化周、非遗艺术节等国际文化旅游品牌项目。通过整合自然历史文化旅游景区、文化街区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构筑“红色文化引领、海盐及湿地文化筑底,海洋及运河文化护航,非遗及名人(地名)文化出彩”的文旅融合新发展格局。

2.以“文化IP+旅游”为着力点,深入探索沉浸式文旅融合新方向,打造“最盐城”特色主题IP。一方面,要整合各类资源,把无形的文化融入有形的体验,重点瞄准“文化IP+旅游”,通过“演艺+”“活动+”“智慧+”“商业+”等形式,举办海盐知识大赛、湿地主题晚会等沉浸式体验活动,打造全域文旅经济模式和盐城文化旅游标志性名片。另一方面,借鉴以极危候鸟勺嘴鹬为原型的卡通形象“盐小勺”开发的文化IP,并以此为主题孵化出N多个系列文创产品,盐小勺4D影院、咖啡馆,成为城市文化消费网红新热点等成功经验,结合盐城市的海盐、湿地、运河等人文地理历史背景,选取古代盐民、盐官;张士诚、施耐庵,“二乔”、郝柏村、以及我国环保战线第一位因公殉职的烈士,“丹顶鹤女孩”徐秀娟等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为盐城特色主题IP,利用沉浸式设计将主题IP形象、故事呈现给受众,提高旅游观光者与主题IP人物的互动性,增强趣味性和受众的场景体验感。

3.利用“非遗+旅游”赋能文旅深度融合。一要充分利用非遗传习、展示基地、中心等场馆,为宣传、展示、传承、保存盐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其重要作用。二要充分发掘非遗文旅活动的商业价值,通过亲子互动、情侣互动等体验式非遗推广、传承活动,吸引八方来客,从而带动休闲度假、旅游酒店等消费,实现良性循环。三要将文博馆等各类文化场馆设施融入旅游产品和线路中,把各类文博馆如盐博、海盐博物馆等打造成为盐城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

另外,目前盐城市博物馆负责人与文物、考古负责人一肩挑,是否可以参照兄弟省市的机构设置,在现有的市考古所等文物部门的基础上成立由市文广旅局管理的文物局,最大化整合盐城市人文历史资源,充分发挥文物、考古等资源在文旅深度融合中的作用,值得探索。

4.拓宽休闲度假空间。要利用黄海森林公园获得全国首张零碳旅游景区认证及大纵湖景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契机,以“生态旅游”主题为核心,打造以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湿地旅游度假区,将“最盐城”的生态文旅做成高附加值的产业。努力把大纵湖、九龙口、野鹿荡(尚未完全开发)、丹顶鹤保护区、黄海森林公园等旅游度假区打造成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标杆,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休闲度假胜地。

5.加大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目前盐城市文旅在硬件上基本已达到一定程度的高标准,但促进本土文化生机和活力、吸引力的,更重要的是软件方面,即人才端。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要不断加大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要在政府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下,构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兼容并蓄各类文化艺术人才,让我们的城市文化更有温度,热点层出不穷,形成文化创新、文化振兴、文化引领、文化自信的新局面和区域优势。

6.借助短视频短剧目等新媒体流量密码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科技赋能是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手机又是随身必备,手机短视频、短剧正好契合老百姓的碎片化时间,于是刷短视频、刷短剧等新媒体成了流量密码。一方面政府应通过不断打造品优质良的短视频短剧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聚人气,带动一个城市的文化品质和旅游流量;并可以结合文旅特色,定制化短剧内容,进行文旅品牌推广与营销,吸引更多受众。另一方面,可以利用AI、ChatGPT等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升潜在游客的参与感、沉浸感等体验,增强文旅体验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本文系2024年盐城市社科基金项目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4skA1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成吉:《人与自然--湿地自然教育》/中国林业出版社

季德荣:《文韵盐城》/江苏人民出版社

施东明:《老盐城不得不说的故事》/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盐城市政协文史委:《盐城往事》/江苏人民出版社

(卞德高 孙蕾 黄群 张贵新)

责编:卞小燕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