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新时代高校工会工作应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服务意识,持续推进工会工作和学校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为主线,深入研究高校工作特点、知识分子身心特征,努力在深、实、细上下功夫,找准工会工作着力点,在发挥工会的“四项功能”上有新作为,在做好职工“贴心人”上有新举措,在推进学校发展大局上有新贡献,努力打造创新工会特色和品牌新格局。
维护职能是工会的首要职能,要牢固树立“维护职工权益最根本的是维护其发展权益”的理念,坚持“创新是第一发展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点,把助力教师职业发展作为工会的重要职责之一。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的重要使命,是高校事业发展的主体。但目前高校的大部分教师来源于国内外各高校的博士、硕士毕业生以及少量产业一线人员,他们是各自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但几乎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师范教育和教学训练,“专业”但不“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教学效果和个人发展。除了各高校的人事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外,工会各级组织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班、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学习和新型教学方式方法的训练,指导教师根据学情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提高课堂教育的“效度”和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发挥老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师徒制、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把不同人的做法加以整合优化变成集体方案,加以推广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引导教师从经验教学转向科学教学,从自我摸索转向理论指引,帮助教师从专业专家转向职业教师,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关注职工身心健康。教师长期处于高强度、高压力的教学和科研状态,容易出现各类慢性疾病和亚健康问题,这些不仅加重了教师当下的工作倦怠,也影响了教师未来的职业信心。工会作为职工之家,要切实关心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一是要指导教师根据先进理念、利用先进工具提高工作方式方法的科学性,比如工会可以组织开展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如何做好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办公软件提高工作效率等主题讲座,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二是可以邀请医疗机构的专家为教师普及专业保健知识,提供医疗指导,提高教师疾病预防和轻症改善能力。三是可以通过组织各类文化体育活动,活跃教师们的业余生活,帮助他们放松紧张的身心,做到工作生活张弛有度。四是要建立教师心理疏导机制,很多教师在家庭、教学、科研、人际关系的多重压力下也存在着心理障碍问题,基层工会主席一般对情况相对了解,所以一方面可以培训基层工会主席及时为教师提供心理疏导,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校级层面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教师建立起有效的心理调适和压力管控机制,使教师从疲劳工作转向快乐工作,提升他们工作的幸福感。
树立牵线搭桥意识,促进教师与社会的融合发展。以前的高校是“知识的殿堂”“象牙塔”,教师们习惯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专注于教学与科学研究,而现在很多产业的知识和技术都远远领先于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普遍出现高校毕业生技能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状况,因此融入产业、融入社会成为绝大多数高校未来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成立的地方高校,其教师更应积极投身产教融合、校城一体发展,与地方行业、产业和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工会作为联系社会和高校的“桥梁”之一,应发挥自身优势,在促进产教融合、校城一体上积极作为。一方面,工会可以通过组织校内教授博士下乡入企,把科学技术送到工厂、送到项目、送到产线,推动最新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转化,助力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提升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工会还可以通过社会征集、“揭榜挂帅”的形式把企业、产业发展中的难题、瓶颈、困惑带进高校、带进课题、带进实验室,让教师把论文写在产业中、写在项目上、写在工序里,使教师的科研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更贴近现实应用,从而实现校内的科学家与产业的工程师相得益彰、高校的专业和社会的产业共同发展。
树立主人公意识,做实依靠广大教职工发展教育事业的工作。一是在认识上要明确教职工是学校事业发展最可依赖最应依赖的力量,不能把教职工看成是学校决策的单纯执行者、政策的实施者,而要把他们当成学校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二是增加教师对学校事业大局和具体政策的认同,在规划制定、重要政策调整等关键节点,要广泛征求教师意见,赢得教师理解和支持,从而营造上下同心、共赴大业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分析教师群体的心理需求、行为特征,调动他们的能动性。实际上,高校教师普遍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实现需求,也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广博的视野,处于一线的他们在对学校当前主要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思路上,往往有着更准确、更深刻的见解,但很多高校教师出于内敛的性格和明哲保身的心态在很多公开场合不愿发表意见,工会要利用工会“双代会”平台和日常接触,深入教师中间,通过提案、访谈以及广交朋友寻方问计,同时要注重反馈,或让教师参与问题的解决,进一步调动教师的能动性。
杨彩平(作者为常州工学院工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