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成果发布 > 正文
完善育人体系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实践育人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的提升、人格的塑造以及社会适应性的增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不断完善创新实践育人体系是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

构建实践育人协同机制,不断完善实践教育工作体系。以系统观点来看,实践教育工作系统包括实践育人主体、实践育人内容、实践育人平台和实践育人组织管理等组成部分。当前,实践育人活动主要包括专业实践教育和综合实践教育两类,专业实践教育通常由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二级学院等部门组织管理,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实施;综合实践通常由校团委组织管理,校院两级团干部、辅导员和部分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实施。这种矩阵式的组织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各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形,不利于各类实践活动的有效融合和全校范围的统筹优化,因此要构建实践育人“全员”参与新格局,建立实践育人工作新范式。

一是在学校层面成立实践育人工作指导委员会,实现对全校实践育人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强调团委协调作用,在专业实习实践基础上,广泛开展学术实践、主题实践、社区实践、体验实践和公益实践等活动,促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锻炼专业本领、强化爱国情怀。二是加强校地共建,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载体优势,协同党政机关、企业、社区,积极打造优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强化资源和项目供给。三是创新团队组建方式,在常规的按照班级、专业系、学院等组队形式基础上,探索根据具体实践项目要求,面向全校范围发布实践选题,通过“揭榜挂帅”形式招募实践团队,打破班级、年级和专业壁垒,促进学科融合和学生广泛交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实践育人成效。四是完善实践育人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实践活动宣传动员,切实做好实践活动项目的过程管理,从立项报备、团队组建到培训辅导,再到总结评价,形成反馈闭环,不断提升实践教育的规范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

围绕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不断丰富社会实践项目体系。一是践行“全过程”育人理念,开展分层次的社会实践项目设计,针对学生大学期间不同年级和成长阶段的实践育人工作重点,设计不同难度和深度的社会实践项目,对于大一新生,着重开展增强专业认知的实践项目,例如,新生入学体验、企业现场参观等活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于大一、大二学生,开展假期社会实践,帮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面向大三学生,重点开展专业实习实践和各类科技创新实践项目,帮助学生确定未来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针对大四学生,提供企业实习实训机会,提前获得职业体验,增强其适应社会和职场的能力;同时,面向各年级段学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人文艺术实践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二是根据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设计专项社会实践项目,如智能制造、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实习实训、科技创新和创业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生产现场和研究开发工作中去,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三是围绕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重点领域,设计开展系列专项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广泛组织全国大学生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提质扩面,进一步丰富社会实践项目体系,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引领和动员广大青年学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四是要将实践教育与“五育并举”紧密结合,加强对学生育德育行育心,实现“全方位”实践育人,要以立德树人目标为核心,社会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要全面覆盖德育实践、智育实践、体育实践、美育实践和劳育实践各个方面,帮助学生锤炼意志、修炼品格、提升素养,实现全面综合发展,成长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拓展志愿服务活动育人内涵,着力完善青年志愿者工作体系。志愿服务育人是培养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团委要持续推进青年志愿者提升计划,着力完善青年志愿者工作体系,一是不断规范化志愿服务管理,从志愿者招募、培训、考核和激励等方面加强研究,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志愿服务质量和成效。二是不断加强志愿服务品牌化建设,积极打造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通过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提升志愿服务的影响力。三是促进志愿服务与专业相结合,强调志愿服务活动的专业支撑,鼓励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志愿服务中,如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学生参与反诈宣传,学前教育类专业学生提供残障儿童关爱服务等,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四是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乡村振兴计划”行动为抓手,以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为统领,广泛动员青年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城乡基层去、到社区中去、在社会大课堂中铸牢理想信念、铸就担当品格、铸炼吃苦作风、铸成奋斗精神。

作为应用型高校,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好实践育人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创新实践育人体系,做到“五育并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王晓宇(作者为常州工学院团委副书记;本文系江苏高校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资助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加强与改进美育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