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理想的儿童友好城市,应该是什么样?6岁的南京小朋友欢欢描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学校能学到很多好玩的新知识,放学后能和小朋友玩滑滑梯,周末可以和爸爸妈妈去游乐园玩、去科技馆逛……在南京,欢欢的期待正在成为现实。
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专门部署提升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水平,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明确要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和儿童友好社区创建工作,打造儿童友好环境的制度设计日益完善,儿童友好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南京是全国首个将儿童优先发展纳入政府重要工作的城市,去年入选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创建儿童友好学校,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对话“小小民生观察员”……这座城市正在从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多个方面,积极提升“儿童友好”的水平。
什么是儿童友好?简言之,就是为了保障和实现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适宜的政策、空间、环境和服务。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保障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城市和谐宜居、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也体现着城市温度。不仅如此,把儿童友好的人本思维贯穿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也有助于科学解决老龄化加速、生育率低等社会问题,促进人口服务体系的完善,为社会治理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儿童友好已成为全社会的发展共识,但在一些地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仍存在对儿童需求考虑不充分、设施品质不高、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更进一步说,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并非让儿童被动接受城市单向的关注与呵护,而是以儿童为核心构建双向良性互动的人文环境。所以,“儿童友好”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也体现在软件配置;不仅是一种建设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理念。婴幼儿照护是否到位,儿童用品是否安全可靠,“三孩”配套支持措施如何完善,困境儿童保障力量是否充足,乃至“双减”怎样落地见效,儿童在校防欺凌和网络保护的安全防线能否筑牢……一道道复杂考题,都是对“儿童友好”水平的检验。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城市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为少年儿童提供友好、便捷的社交环境,为青少年提供探索周围、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广阔空间。“儿童友好”应包含对儿童每个成长阶段的服务和保护,应包容儿童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差异;其建设及维护需要全民参与,从“一米高度”视角出发群策群力,特别需要儿童的参与和评价,重视并满足儿童的意见,加强儿童与城市的情感联结。
构建儿童友好环境,为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事关家庭幸福,事关国家发展。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担负着对儿童未来发展的责任与使命。高水平的“儿童友好”,要将理念和行动落实在细节与规划中,让政策更包容、服务更匹配、保障更到位、空间更充足、设施更安全,通过对儿童无微不至的尊重、保护和关爱,促进儿童在城市中的成长与发展,让城市真正成为儿童眼中“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