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无锡一棉:“百年老厂”嫁接新质生产力

交汇点讯 细纱机飞速运转间,一字排开的纱锭抽出一根根约莫只有发丝三分之一细的纱线,自动络筒机快速卷丝……6月2日,记者在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长江车间看到,抓包机、梳棉机、并条机等设备整齐排列,自动运输小车有序行驶,只有零星几名员工在机器间巡视。当记者追问有哪些新设备时,无锡一棉纺织集团董事长蔡赟却说,“不是把先进设备投下去,就能得到新质生产力。”

纺织是传统产业,从棉花到纱线,纺纱主要工序变革不大。“传统产业没有那么高的利润率,还有许多固定资产,设备很难两三年就更新换代。新增产能可以选择建设全新的自动化智能工厂,但更要关注现有生产设备的改造和提升。”蔡赟举例说,多年前企业就曾设想过将设备通过网络互联,及时了解其运行状况,但许多老设备难以接入,随着5G等技术的发展,老设备也能被实时监测,工业发展给了传统企业新的设备改造升级手段。

2017年起,无锡一棉开始大规模实施智能化改造,采用设备直联技术、机器人技术,建立监控中心,创建“ERP+MES+物联网+大数据”管控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集中指挥、调度和控制智能工厂的生产经营活动。目前,企业生产效率提升15%、运行成本降低11%、劳动强度降低30%。

在蔡赟看来,智能化和数字化是企业管理者思路的延伸,“百年老厂”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仍要不断追求产品创新。早在2001年,无锡一棉就在全行业率先引进当时国际先进的紧密纺纱技术,随后又自主开发出300支的棉纱线。将1克棉花不断拉细成500米长,这样生产出来的纱线就是300支。细纱线制成的面料表面更加柔顺光洁。目前市场上常见棉纺织产品支数在32支到50支之间。

“我们做300支,不是因为有客户要求我们做这么细。在需求极限时,可以发现装备和管理的不足,开发完300支再做200支,量产就更容易、更轻松,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优质产品的需要。”蔡赟说,无锡一棉现有70万纱锭、500台布机,年产高档纱线40000吨、高档织物5000万米,100支以上特高支纯棉纱线在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围绕200支以上特高支家纺面料产品与国内罗莱、梦洁、水星、博洋、愉悦等头部品牌联合开发新品。此外,公司还重点开发特色有机棉、绿色产品,应用绿色原料,推行有机棉植物染色纱线。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顺顺 王静/文 郎从柳/摄 高鑫/视频

责编:颜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