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天空点缀成蓝色,赋予太阳以金黄,柔嫩的绿与其碰撞,薄荷曼波的世界由此形成。经历了多巴胺、美拉德,南京的初夏又迎来了薄荷曼波。
一起出发,寻找初夏生机勃勃的浪漫——南京薄荷曼波。
南京六朝博物馆:寻找瓷器上的“青”凉感

中国特有的青色,原来这么惊艳。一抹青,沉淀着数千年的东方审美,有着赋予诗意的文化内涵。

生时之青
汝窑青瓷是宋代官窑的代表,它以简练的线条、平淡含蓄的釉色表现出美的内涵。有着鱼鳞状开片的汝窑青瓷胎质细腻纯净,乳浊釉滋润如玉,以天青釉色闻名。

汝窑青瓷胎骨轻薄,胎色为香灰色,俗称“香灰胎”。裹足支烧是其典型特征:碗、盘类器物施满釉,外底留有三或五枚芝麻粒形状的支钉痕,称为“芝麻钉”。


风骨清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的制造和使用,是中国青瓷历史上第一个艺术高峰,因受到魏晋玄学思想的影响,六朝青瓷具有“青、秀、神、俊”的审美倾向。

六朝青瓷胎质和釉色大体可分两类:一类为灰白色胎,烧成温度较高,瓷质坚致,含铁量较多,釉色灰青或豆青,施釉匀净莹润,釉面光洁。另一类为黄白色胎,烧成温度较低,胎质略粗,釉色呈嫩草绿色,稍稍闪黄,釉面有纵横交错的细小纹片,晶莹明澈,玻璃感强。


翠色流光
龙泉青瓷釉面典雅莹润,如玉如冰的厚釉效果让它收获“玉瓷”的美称。其中粉青釉色淡雅青绿,宛若半透明的青玉,具有朦胧美,在不同光线下呈现不同意境,是略施淡雅的惊艳。

《陶雅》记载:“宋龙泉青器,亦浓淡不一其色。故其余有浅绿色者,有淡如葡萄水者,有鱼肚色而稍泛绿光者。”南宋龙泉窑青瓷的制釉原料中掺有不同比例的紫金土,由于含量和烧成温度、烧成气氛的不同,青瓷釉色有粉青、梅子青、豆青等不同变化。


“只此中国色•青”特展在南京六朝博物馆推出,以中国特有的青色为主题,涵盖玉器、瓷器、书画、服饰等类别,共计180余件文物,展览将持续至10月27日。

甘熙故居:仿佛步入绝美古画
南京园林的山水多为自然天成,格局形制上彰显舒朗大气,又兼具疏密有致、精致秀美,在中国园林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漫步甘熙宅第,领略传统南京民居建筑的优雅精致。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 ,但其实远不止“九十九间半”,整组建筑由300多间房子组成,庭院幽深、气势恢宏。

小园,是甘熙宅第中的后花园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小园内种植的翠竹,给整体环境增添了一分清幽与雅致。

颐和路:一抹惬意的清凉

倘若要问起最喜欢在南京哪条路上的Citywalk,答案一定包括颐和路,颐和路不同于陵园路的是大多行道树均为枫杨,梧桐仅占一小段。

青瓦黄墙、洋房坡顶、遮天梧桐、蔽日枫杨……走进颐和路,感受梧桐的静、枫杨的美、南京的文艺,还有惬意的清凉。


黄昏在颐和路,光影仿佛画中的仙境一般,不论你是毫无目的漫步,还是兴致勃勃的拍照,此刻你就像是聚光灯下的主角,在天然片场里拥有一段内心独白。

无想山竹海大道:现实版的“绿野仙踪”

无想山的一年四季都能给人无限惊喜,初夏的这里就已美如画了。在绿色裹身的山野上,绿色的竹海婆娑摇曳,让整座山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茫茫竹海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美景。漫步竹海沿着山路而上,站在高处远眺,翠竹浮影、山岚起伏,那是现实版的“绿野仙踪”。


用一顶天幕撑起夏日的序幕,或来一场夏日派对,或等一场日落晚霞,或奔跑在这片草地上,这里都是能让人身心放松的理想场所。


于旷野中奔跑,让微风包裹自己,构成夏日里的活力画卷。薄荷是视觉,“曼波”是情绪,这股轻盈的动感光波,点亮了初夏的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