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教育、科技、人才集中交汇点,是孕育未来科技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切实扛起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责使命,不断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服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力以赴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深化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就要求高校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对人才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化,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匹配度,积极探索与新兴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要重点推进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变革,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全面反映学术前沿和行业现状。近年来,盐城师范学院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加快培育“人工智能+X”“X+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统筹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企融通,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与关键,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阵地和主力军,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80%以上的科研任务都是由高校承担和完成的,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显著优势日益显现。因此,高校要下好学科体系布局“先手棋”,加强前沿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学科发展的雁阵结构。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切实筑牢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基石。要推动高校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提高科技成果的产出率转化率,全面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校新动能。盐城师范学院充分发挥学科建设龙头作用,深入实施“十四五”学科发展规划,建立完善学科建设体制机制,加快科研平台团队建设,深入开展“有组织高贡献科研推进年”活动,建立“基础研究—产业化应用”全链条贯通式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实施“高层次科研项目培育计划”“高质量科研成果培育计划”,加快产出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
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搭建产业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高校要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重点领域,深入开展校地、校企、校校、校所和国际化合作,大力推进“政产研学用”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全学科、全产业”链接优势,引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实现供需精准匹配、高效链接,提高科技创新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靶向性。积极探索“政府+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创新要素集聚,与地方政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基地,从成果转移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技术人才培训服务等多维度持续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高校力量。盐城师范学院深入实施“高贡献校地融合创新服务行动”,聚焦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校地联合创新中心建设,精准打造校地融合特色项目。加强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大学科技园建设,探索校地共建、“一园多区”建设模式,健全“园校互动、校企一体”运行机制,促进“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二级学院”融通互动,加速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作者:徐晓亮
江苏省委党校第50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盐城师范学院党办校办副主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盐城师范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