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昆山作为全国县域发展的典型,连续19年位居全国百强县榜首,这背后离不开昆山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坚定践行、对经济文化互融互促的实践探索、对江南历史文脉的传承创新,在见“数”、见“物”更见“人”中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主旨。中国式现代化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人民立场和价值目标,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把视线回归到“人”本身。昆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文价值立场,将“人”嵌入高质量发展目标体系,积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框架,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坚决当好区域一体发展、产业创新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现代化城市建设、社会综合治理、实现共同富裕“六个示范”。通过一体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实现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紧密关联、互相作用,共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昆山坚持把文化作为内驱动力,积极推动文化同各类经济业态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与经济双向贯通。以文化赋能经济。通过优化文化产业能级结构、完善文化产业功能载体、丰富文化产业内容供给、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模式、探索“文化+”融合发展,直接对经济赋值赋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经济“活化”文化。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开放型经济优势、科技创新能力等,持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升文化创新创造能力。推动文化与经济互促。立足昆山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叫响“笔记本之乡”“清华现象”“做咖啡到昆山”等一批产业文化符号,进而以人文价值的塑造、人文环境的构建,带动相关产业实现集聚效应,持续壮大产业优势。
深耕江南文脉涵养城市气质。昆山始终坚定文化自信,立足深厚江南历史文化积淀,深挖江南文化中理性务实、细腻精致、开放包容、争先敢为等积极因子,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昆山城市气质,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人文力量。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昆山更以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方式来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一方面,基于传统人文基因以及昆山实际,积极凝练新时期精神理念,大力弘扬“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的新时代“昆山之路”精神,凝聚起奋楫争先的磅礴力量。另一方面,加大古镇古村保护性开发力度,积极拓展非遗传承空间,尤其在弘扬昆曲文化、建设戏曲文化名城上下足功夫,全面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加快布局数字文化赛道,借力元宇宙等前沿数字技术,实现传统文化数字转化。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文化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昆山聚焦“人”“文”“经济”三大关键要素,积极探索人文底蕴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做足人文经济文章。如今的昆山犹如一把精美的折扇,一面是经济之风,一面是文化之风,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也让新时代“昆山之路”越走越宽广。
范怡雯(作者单位:中共昆山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