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创新与稳健发展,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力推动农业可持续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只有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卡脖子’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饲料营养岗位专家、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施寿荣研究员带领科研团队,经过十多年的共同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产业难题,他也因此获得了“333工程二层次人才”“神农青年英才”“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等荣誉和称号。“目前我们正致力于新型生物饲料的研发,希望能够以青年力量为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饲用豆粕是大豆压榨后的副产品,粗蛋白质含量高,是养殖业重要的蛋白质饲料,能够为畜禽提供生产所需的蛋白质和氨基酸。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饲用豆粕需求量大幅提升,大豆进口量持续攀升,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然而,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粮食安全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大豆进口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日益增多。在此背景下,施寿荣与团队开始了多年的新型蛋白饲料原料的挖掘与研发工作。“豆粕进口来源国较为集中,一旦断供,就会对肉蛋奶的稳产保供造成极大风险。”施寿荣表示,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正是我国应对当前外部供给不确定性的战略选择。
“这(豆粕减量替代)是饲料行业的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项科学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多学科、多体系的交叉融合。”施寿荣表示。天道酬勤,去年,他和团队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国内企业联合研发出了一款替代豆粕的新型蛋白饲料原料——玉米蛋白肽,其主要将玉米淀粉加工的副产物中的玉米浆通过发酵、分子膜过滤等新技术的处理加工,高效去除抗营养因子,显著提高小分子肽含量到50%,实现了将肽类产品从以前高价的饲料添加剂到价廉的大宗饲料原料的转变。今年该产品已经开始在国内多个大型饲料企业、养殖企业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另一方面,从2020年7月1日起,我国实施了畜牧领域最强的“禁抗令”,明确饲料中禁止添加使用含有促生长类药物的饲料添加剂。但伴随着饲料“禁抗”,动物腹泻增加、生产性能降低等问题也接连出现。在施寿荣看来,“禁抗令”的实施是出于对人类健康长远的考虑,这无可厚非。关键是,如何寻求和开发绿色、安全、高效的饲用抗生素替代产品。
“在寻找抗生素替代品的过程中,我们陆续研究评估了酸化剂、植物提取物(例如甜叶菊绿原酸)和益生菌等各类功能性饲料添加剂产品,结合调研数据和文献查阅,形成了以酸化剂和植物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的替抗产品方案,并进行加工工艺改造,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施寿荣告诉记者,“我们针对笼养为主的白羽肉鸡和地养为主的黄羽肉鸡分别形成了不同的日粮替抗配方,不仅能够帮助后抗生素时代的肉鸡养殖的健康高效生产,还可以提高养殖户们的效益。”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年群体的使命与责任。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与发力点在于创新,青年则代表着朝气与蓬勃,二者可以‘融会贯通’起来。”施寿荣表示,就目前来看,传统养殖业尽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不乏蕴含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机遇。“今后我和团队必将不断创新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提升家禽的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实现以科技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新’力量赋能新质生产力!”施寿荣信心满满地说道。

策划 潘青松 高伟
统筹 王高峰 张丞 范杰逊
采写 张洁茹 张韦
视频 王悦谋
海报 朱丹清
共青团江苏省委、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