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挂香囊,门插艾,香满堂,龙舟下水喜洋洋。”童谣里的民俗,是中国人共同的节日印象,每当孩子们唱起这首歌,端午节就到了。包粽子、饮雄黄、采艾叶、赛龙舟,端午节的风俗丰富多样,节日背后的诗词歌赋、历史故事更是数不胜数。因这份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今天,无论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除了“甜粽咸粽”等偏好之别外,中国人过端午节的习俗已然趋同。可端午节俗并非向来如此同调,不仅各地过节方式有所差异,连端午节的由来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楚人纪念屈原说,有吴地纪念伍子胥说,还有古代百越地区图腾祭祀之说。根据考据,越人过端午的历史更为悠久,吴地的纪念活动也早于楚地,但如今人们提到端午,最先浮现脑海的却是纪念楚人屈原。
屈原的九死未悔,是傲人才情,是铮铮铁骨。人们用端正持身、包容万物的粽子纪念他,取的是“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生清白,半世熬煎”之意;遵循楚国古老习俗,当地人在汨罗江上挥舞斑斓彩旗,敲打震天锣鼓,千舟竞渡向屈原致以崇高敬意。粽子与龙舟承载的,不仅有民间活泼的文化符号,更有人民群众朴素的政治愿望。至此,节俗在家国情怀的滋养中,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情感认同,当它传播到吴越之地,那里的人民也能从中感受到心灵契合,逐渐将其接纳。
起源不同,习俗不同,端午节却能在包容并蓄中延续传承,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越人传楚俗”,正是中华文明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生动写照。节俗的传播流变,印证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各地区优秀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相互竞争、碰撞、交流、融合、升华而形成的多元一体的、互相关联的文化有机整体,为我们解答了中国人为何始终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文明延续。
有趣的是,如今考据“端午”一词的文献记载,首现于吴人周处所著的《阳羡风土记》。周处的父亲周鲂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家乡阳羡就是今天的江苏宜兴。晋灭吴后,周处出任晋朝将领,他把对家乡的热爱倾注在《阳羡风土记》中,让今人得以跨越时空,领略古代宜兴的山川城郭、物产草木和民俗风貌,品鉴1700多年前的江南百景图。端午楚俗传播到吴越之地,又在吴人的笔下流传千古,这个鲜活的故事,展现了文脉的延绵,揭示了文化的滋养,见证了文明的传承。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品悟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底蕴,能讲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感动于“汨罗无处吊英灵”,被“五色金丝缠角棕”挑起了味蕾记忆,对“小符斜挂绿云鬟”露出会心一笑……穿越千年风雨的故事,是文明的骨骼与肌理,是民族绵长的精神滋养,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都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粽子、有饺子。透过热气腾腾的美食,注入文化寻根的目光,我们看到的是,这些说不完的文化故事,为文化自信注入不竭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