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发展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新形态。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支撑性技术之一,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过程、创新教育方法、重塑教育生态,结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实现由管理育人向服务育人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符合内容逻辑、技术逻辑、主体逻辑的优质思政育人模式。
立足立德树人,凸显人本教育理念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主动化解潜在风险的现实需要。人工智能技术涵盖的算法收集、数据分析、算法处理等技术,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和智能化。高校需要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在统一,实现人工智能高效赋能思想政治教育。
立足立德树人,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者的价值引领。通过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核、政治背景调查、思想政治教育等,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者的政治觉悟、理论基础和理想信念水平。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知调适能力的提升,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可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座谈会、经验交流会、技能培训班等活动,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认知教育,帮助教育主体学会在教育过程中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同时,借助教育主体对教育过程的主动分析,将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不可计算、不可数据化的因素,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考量范围内,充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人本性,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实效。
加强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教育。依托技术培训、伦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等手段,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对信息技术的科学价值认知;帮助受教育者保持对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内容的权威性、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等的科学认知。同时,避免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形成过度依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果。此外,组建人工智能技术从业者与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之间的融合开发团队,遵循人本性、政治性、教育性等原则,主导技术开展和应用拓展。尝试构建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伦理标准、政策法规、道德约束等在内的算法程序,为人工智能高效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术支撑。
立足融合实践,打造协同治理生态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切实打造多主体协同治理、共建共享的精准教育生态,从而为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设健康良性的发展空间。推动融合实践逐步走向成熟,是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职责。因此,尝试构建融合实践教育共同体,夯实共建共享基石。
家庭教育是学生全面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家长应依托在线教育平台和家校联动教育平台,主动获取各种“干货”资源。包括如何帮助子女提升学习内驱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如何以良好的家教家风涵养下一代,如何开展职业规划指导等。同时,依托智慧平台,与高校教师及时沟通学习进展和教育成果,为“家校社”多主体协同育人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
高校应将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提上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常态化工作机制。以党委书记为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上下一心,针对融合实践工作相关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校园建设、制度保障、队伍建设、监督评估等各项工作,进行系统谋划、统筹安排和资源调配,明确责任分工,保障融合实践工作得以常态化推进。同时,积极加强环境建设、平台搭建、软硬件设备更新升级等,搭建符合高校教育特点和学生接受规律的综合育人管理平台,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提供服务。
政府需要充分发挥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功能,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关的政策制定、制度推行、经费保障、法律法规出台实施、人员支持等,将人工智能应用面临的各类风险置于法治社会环境中。通过减免税收、政策优惠、财政支持等多元手段,支持高校引进智能化教育平台,完善融合实践相关的资源数字化建设、内容数字化建设、手段数字化建设、空间数字化建设等。
人工智能行业、协会、机构等社会主体,应加强主体约束、内部管理规范和人员考评等建设,提供符合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和教育应用场景的相关服务和配套措施。互联网媒体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大力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营造良好的主流思想舆论氛围。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教育资源、学术动态、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等及时传播出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立足技术赋能,优化思政教育工作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数据共享机制、数据收集机制、舆情分析机制、危机干预机制等的建立,积极探索集约型、智能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搭建教育资源可视化的智能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高效率的数据收集、格式转化、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共享;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不同主体间的信息互通,打通信息传播通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同时,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立包括心理咨询、学业指导、师资建设、理论课程、实践教育、就业创业、教学管理、教务管理等在内的智能化综合管理系统,从教育管理转向教育服务,为学生全面成长创设良好环境。
建立舆情分析机制。通过动态收集监测大学生社交数据、学习数据、行为数据、生活数据等各种数据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危机干预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尽可能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保护学生生命健康;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成立专门的舆情分析应对小组,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动态化监测网络舆情,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打造人机交互的智慧思政课堂。一方面,加强虚拟现实技术、现实增强技术、混合现实技术等的应用,打造集多模态内容、课前导入、课中互动教学、课后教学检验、体验式实践互动、深度学习等于一体的智慧教学平台,提升思想政治课堂育人实效。另一方面,实现精准教学供给。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数据资源,帮助教师精准把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成效的反馈意见。结合学生成绩报告、对热点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优化相关教育服务供给,缓解供需矛盾。
王 黎(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本文系基金项目“2024年陕西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24年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ChatGPT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警示”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