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思想 > 正文
把握好社会救助的变与不变 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江苏年轻干部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注重把握好社会救助的不变,做到行稳致远,保持方向;应对好变,做到激发动能,取得突破,切实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一是功能定位的变与不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针对特困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强化临时救助,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兜底保障是民政重大的政治任务,社会救助是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制度安排。要强化政治担当和底线思维,坚守救助的这一目标定位,“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做好雪中送炭的事。同时社会救助也应顺应促进共同富裕的新要求,提升“底”的水平,根据经济运行态势调整保障标准,合理引导基本民生预期;丰富“底”的内涵,不仅要解决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困”的问题,还要打破未来发展“难”的瓶颈,推动低收入群体一道迈向共同富裕。

二是救助对象的变与不变。社会救助对象是困难群众,这是不变的。但困难的内涵和外延是要适度拓展的。目前困难群众的类型趋于多样化,由单纯的收入型困难向收入、支出、急难等综合性困难转变。要从困难群众视角设计调整完善制度,从救助在保对象到关注潜在人群,完善对象认定体系,动态调整准入条件,让分层的对象更加清晰,让救助制度惠及更多困难群众。

三是救助内容的变与不变。困难群众对基本生活救助需求一直没有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照料护理、资源链接、心理慰藉等服务类救助需求体现出来。要注重把握困难群众需求新变化,加快发展服务类救助,研究制定服务类救助的政策措施,从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拓展。

在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基础上,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重精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针对特困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我们要充分领会“精准”二字的深刻涵义,一方面做到找准对象,既要防范“错保”问题,健全完善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加强动态管理力度,把好救助的入口关和退出关;又要防范“漏保”问题,通过大数据比对、网格化走访,“线上线下、双线互动”,“被动申请”“主动发现”相结合,“人找政策”“政策找人”相结合,识别沉默的少数,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另一方面要精准施策,适应致困原因多维度和困难群众需求多样化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困难群众分类施策,着力提升精准服务能力,精确配置资源,精准兜底保障。

二是强统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要统筹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民政侧重基本生活保障,专项救助分散在医疗、教育、住房、人社等各个职能部门。这就要求民政部门发挥好牵头作用,立足部门职能,抓好低保、特困、低边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等低收入人口认定这一基础性工作,将困难对象甄别出来,健全完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为相关部门实施救助提供对象支撑。同时,要积极作为,充分发挥各级社会救助部门协调机制尤其是县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作用,主动加强与其他救助管理部门的政策衔接、信息共享、资源统筹。统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基于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考虑到可持续性,政府实施的社会救助更多地满足困难群众的共性需求,要在强化政府基本民生保障职能的基础上,动员社会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慈善力量的积极作用,完善精准对接机制,引导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多向发力”,更好、更精准地帮扶困难群众,形成政府救助保基本和社会力量促提升的良好互动。统筹常态救助+应急救助,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和特殊时期对困难群众的影响,加大非常态化下社会救助力度,调整优化救助服务方式,确保不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

三是提温度。社会救助以家计审查为主要特征,为确保精准性,一般程序设定较为严密,条件规定比较严格。但同时也会让群众感到不太方便。要从细处着力,回应群众诉求,深化改革,简程序、快响应、提温度。要更可及,困难群众不一定了解自己能享受到的全部政策,要推行一次申请、分类审核认定,加强联动性,从申请单一救助到供给多项救助,综合研判,分类匹配。要更可得,越到基层一级,遇到的特殊情况越多,越需要具体化,不应从上到下一刀切,要给基层留下一定的弹性空间,完善特殊情形一事一议机制,加强政策执行的韧性。要更可感,幸福是感知出来的,要强化政策制度、经验做法、典型案例的宣传,讲好社会救助故事,提高公众认可度,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是增能力。要信息化助力,加强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救助领域应用,推进求助信息一键易达、救助申请掌上易办,救助申请“省内通办”,为困难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要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加强预警监测范围和监测指标的研究,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加强部门间常态化信息共享,通过数据比对、关联分析、综合评估,对困难群众精准定位,及时救助。要铁脚板入户,社会救助做的是人的工作,传递的是党和政府的温暖,传统的走访入户不能丢。要到群众中去,加强与群众的交流,要面对面而不是“件对件”,不断健全低收入人口关爱巡访机制,充分发挥村(居)委会贴近群众、熟悉民情的优势,定期开展走访排查,对发现的风险隐患、急难问题,及时报告、协助救助。将走访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列入村(社区)组织重要工作内容,夯实基层党组织社会救助责任。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通过购买社会力量参与对象排查、家计调查、能力评估、照料护理等事务性和服务性工作,促进社会救助供给更加及时、高效、便捷。

(执笔人:王凤霞,省委党校第7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三班学员,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副处长)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