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校园招聘正火热进行,很多企业在招聘中除设置笔试、面试外,还要求求职者做性格测试,“三轮面试都过了,最后卡在了性格测试”“刚做完测试,被通知与意向岗位要求不符”……不少求职者因测试结果不合格,不得不与心仪岗位失之交臂。
用人单位根据岗位需求,运用现代心理学工具,对求职者进行一系列性格测试,根据其性格特征、行为偏好,判断与应聘的岗位是否适配,初衷可以理解。但性格测试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如果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测试结果可能会存在较大偏差。而且,由于受心理状态、环境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测试者在多次测试中也会有不同的结果。随着经历、阅历的变化,人的性格也会随着个人境遇发生改变。再说,性格属性也不等同于工作状态,有的人性格虽然难以改变,但是工作状态却可以调整。因此,性格测试应当少用、慎用,即便要用,也应仅作为一个参考。
然而,一些企业在没有完全理解测试原理和适用范围的情况下,仅凭一个测试,就将应聘者的性格定性,并将测试结果作为是否录用的主要条件之一,这与依据出生日期而强行分出12种星座有何异样?滥用性格测试,不仅有可能将企业需要的人才排除在外,造成“误伤”,而且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的规定,侵犯了求职者的平等就业权。甚至一些企业明确规定,性格测试不通过者一年内不能再投简历,这又涉嫌构成新型就业歧视。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企业招聘人才,应该慧眼识得千里马,而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企业使用人才,应该是用其所长,只有因材施用,才能人尽其才、各展其能,进而为企业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要理解并包容人才的个性和性格差异,正确对待所招人才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宽容人才在成长路上的挫折和失败,耐心等待“人才之林”抽芽拔节。
总之,企业考察求职者是否适合岗位,只有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可靠、客观的结果,而不是把“宝”押在性格测试上。如果盲目滥用性格测试,“一票否决”,那么,人就会被异化,企业管理也会逐渐僵化,丧失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孟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