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集中交汇点,在塑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上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把握时代大势、不负历史重托,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适应新时代的动态形势,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倍增效应的必然要求。教育、科技、人才三者间是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相互支撑性和内在一致性,将其有机结合起来是契合强国建设的时代大势所趋,能够助力社会进步、科技创新、人民幸福。当前,高校职能从传授知识转变为研究学问、提供社会服务,这背后是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不断深化与融合的过程。高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资源的有效供给。面对新形势背景下的发展格局变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只有高校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才能充满动力。我国高等教育要想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深化改革,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积极践行培育“国之大者”、助力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高校要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要想实现教育改革,就必须将课程体系改革作为主抓手,积极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跨学科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原有的传统学科课程内容上进行补充和拓展,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学科之间的叠加。学生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学习,能够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要想完成跨学科的构建,需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并积极引进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以满足跨学科教学的需求。此外,高校还需设计更加多样化的跨学科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等多个层次。其中,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不同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为学生打下跨学科学习的基础;专业课程则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课程则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跨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高校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以优化教师结构。高校要想进行教育改革,就必须将教师这一主体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人才,使其成为学生职业生涯中的优秀导师和先驱者,进而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动力支撑。具体而言,可从几方面着手。其一,全面优化教师结构。高校要拓宽师资引入渠道,结合学科建设及专业发展需要,引进优秀青年博士及学术领军人才,以点带面,提升教师整体核心竞争力;高校可直接从企业招聘专家,实行“专职+兼职”的教师任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其二,不断完善师资培训。高校要积极制订和完善教师的在职培训制度,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为高校的教师提供相应的专业培训,这样不仅可以调动教师参与企业活动的积极性,也可以让教师真正地走进企业、了解企业,让教师将自身所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探寻出贴合学生和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其三,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根据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发展的基本原则深入挖掘激发教师团队的发展潜能,将个人与团体结合起来,提供物质、精神、职位发展等方面的激励措施,释放教学团队建设活力。
高校要推动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要使其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其一,高校教师应当根据学情分析,选择和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并能够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和选择内容。其二,教师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发展为导向”的理念,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注意知识的相关性和适用性,更需要采用恰当、直接、有效的授课方式和方法,例如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三,高校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混合式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趋势。在“三位一体”背景下,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相结合。通过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其四,教师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注重评价与反馈,有助于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高校应以“三位一体”为指导,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对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同时,高校还应鼓励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意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通过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位一体”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应当站在全局高度,通过跨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新型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实施,推进教育链、产业链及人才链的有机衔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朱晓阳(作者系南通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