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光荣使命。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创园区是区域创新生态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对科技创新成果等进行高效转化、孵化和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成为连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纽带和孕育孵化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平台阵地。截至2023年底,全省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700家,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均超过3万家,集聚了一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全省20%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0%的高新技术企业、40%的科创板上市企业由各类科创园区培育。面对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要打造一批高水平科创园区,增强“硬科技”孵化服务能力,为加速孕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升级孵化服务模式。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互联网+、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交叉融合,赋能创业孵化新的发展模式。合成生物、新能源、先进材料等新兴技术不断取得重要突破,深度影响创新创业的质量,推动创新创业进入系统性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科创园区要加快升级孵化模式,开展“学科+产业”、“投资+孵化”、全链条孵化等多种孵化模式,推动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空间等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催生新质生产力。
对接早期研究成果,深化创新策源服务。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要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切实将科技投入转化为经济高质量的现实动能。科创园区要提升科技创新策源服务功能,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领衔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成果,组织科研、运营、基金、产业等方面高水平专家人才,组建“合伙人”团队,开展原型设计、概念验证和源头孵化服务,创造一批“硬科技”项目,加快前沿和颠覆性技术“从1到10”的突破和应用。
建设专业服务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科创园区要提升产业组织先导功能,加强与高校、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成果转移转化和创业孵化深度融合机制,聚焦重点产业细分领域,搭建概念验证、小试中试、检验检测开放式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筛选、研发设计、产业链及供应链资源链接等深度服务,加速科技成果“从10到100”的放大和产业化,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培育优质科创企业。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科创园区要改善创新创业服务设施,优化孵化场地环境,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在持续增强创业辅导、知识产权等基础服务供给的基础上,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科技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外部专业投资机构对接,配备孵化(天使、种子)投资基金,通过现金入股、租金入股等方式开展“持股孵化”;与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入驻科创企业提供精准、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围绕我省“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领域,孵化和引育一批产业领域聚焦、技术水平领先、知识产权密集、发展前景良好的“硬科技”企业,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业项目,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优化生产力质态。
徐杰明(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研究员;省委党校第50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