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教融合强调行业产业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意在指导高校培养符合社会、经济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教学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涉及高校日常管理、教学基础建设、实践教学、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产教融合视域下,校企融合育人机制逐步成熟。
高校应转变传统教学管理思想,秉持资源共享意识,主动与企业签订合作管理协议,完善产教融合主导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推进”中,培养一批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完善产教融合教学管理机制
产教融合整体涉及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专业课程建设部门、教师队伍,以及行业和企业人员等两大主体。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发挥协调校内外教学管理主体的作用,明确教学管理面对的是一系列教学之事,需要教师、学生、企业、教学管理部门等主体具有规则意识。教师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既参与教学管理,又受管理约束。教师应将思政教育、爱国主义精神和道德情操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重视自身师德水平提升,培养学生德性与智性。
高校应树立资源共享意识,科学认知竞争和共享之间的联系,积极打破传统高校间的对立状态,避免出现不和谐竞争现象。基于此,高校应打造一支专业知识过硬、行业用人标准和要求明了,对课程教学具有创新设计能力的教师团队。同时,高校应制定师资管理条例,秉持开放的教学管理理念,组织校内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进行教学管理理论学习和研究。校内教师向企业人员分享教学理念和管理理论等知识;企业人员则向校内教师分享企业人才管理理论和经验等知识,进而提升教学管理师资团队整体水平。
教务处应明确自身职责,与其他管理机构合作,与教师、学生共同负责教学管理。在高校主动寻求企业合作管理的基础上,企业应向高校反馈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变化情况,为高校针对性调整课程设置、优化不同专业教学计划等教学管理模块提供依据。基于此,各主体充分参与,为高校教学管理政策制定建言献策。由高校和企业合理分工,共同构建合法、有序、规范的教学管理文件体系,探寻配套的政策保障措施,从源头上确保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提供优质的服务。
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教学管理应更加重视实践教学水平,尤其是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的构建。在校内实践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应发挥统筹规划、明确分工、科学布局的作用,优化实践教学管理所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化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为校企联合构建实训基地奠定基础。
在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应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管理机制,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学校教学与社会就业”相融通。一方面,学生的校内导师及时与实习岗位负责人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的情况;企业方校企合作负责人明确自身作为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监控主体的职责,成立专业的教学管理机构,科学、有序监管学生校外实践情况,确保企业向学校反馈数据的客观性。同时,校内导师还可让学生定期上交项目实践报告,详细记录参与企业实践的情况,自主分析校内所学知识与校外实践之间的匹配情况。而后,校内导师负责将企业与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汇总,得出完整的实践报告,作为校外实践教学管理评价考核进一步优化的数据。该实践报告经由教学管理小组审核之后,作为学生档案的一部分,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参与社会实践、进行职业选择和规划。
另一方面,鉴于学生校外实践地点较为分散的现实,应不断完善信息化教学管理手段。设置专门的校外教学实践管理系统,让学生在不同地点都能随时登录系统,同时,将企业管理、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企业人员之间的沟通、个人安全等信息如实上传至系统,肯定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实践教学管理的整体素养。
沈丽君(无锡太湖学院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