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运河诗词江苏交通考》编撰大纲评审会暨纪念中国大运河申遗10周年交流会在南京举行。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左健伟,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金凌应邀参会。


会上,左健伟指出,该书借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契机,以诗词为切入点,讲述江苏运河交通的古诗,选题科学准确,方案设计精美。未来,该书的编纂要注重点线面的结合,突出重点历史事件和当代建设成果;关注江苏运河交通发展历史中的相关人物关联,生动讲好江苏运河交通建设的精彩故事。

金凌表示,苏州市职业大学石湖智库提交的书稿编纂大纲结构合理,风格生动活泼,很好地兼顾了学术性与趣味性。下一步,该书的编纂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展示“水运江苏”建设的成就,充分挖掘江苏大运河刚柔并济的内涵与特色。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宣教中心主任叶晓荣介绍了该项目的建设背景、目的和整个招投标的流程,并充分肯定了苏州市职业大学石湖智库在项目应标过程中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大运河文化建设研究方面深厚的科研功底。

交流中,项目承接方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苏州石湖智库理事长张军指出,图书的编纂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借助诗词的视角,深入挖掘运河交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内涵,展示好江苏运河交通的当代建设成果,助力交通运输厅擦亮“水运交通”的金字招牌。
该项目负责人苏州市职业大学石湖智库副秘书长、教授陈璇就项目的编纂方案作汇报。她表示,该书的编纂,是贯彻文化强国战略、开展文化强省建设、展现江苏运河交通文化的重要载体。拟以江苏历代运河诗词为引,以江苏运河交通发展史(凿于春秋形成于隋、通于唐宋取直于元、繁于明清复兴于今)为经,以交通文化资源(如漕运、客运、货运、港口、船闸、舆图)为纬,以江苏现代绿色生态人文的运河交通建设为落脚,经纬交织,绘制一部现代版的江苏水运交通新图景。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程章灿教授指出,该书的编纂从诗词角度研究江苏运河交通,非常有意义。章节设计科学合理,未来的编纂过程中还需更多地兼顾可读性和趣味性。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范金民教授指出,该书章节的设计上还需更细致,要挖掘好“诗词”和“运河交通”的关联,注重分类,借中国大运河申遗十周年的契机用诗词讲好江苏“水运交通”的精彩故事。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书录提出,该书的编纂要打开视野,做好学科的交叉研究工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讲好运河交通的故事。同时,要在书稿完成的基础上,配套出版外文版,使得中国大运河研究以及“水运江苏”建设可以走向世界。

小说家、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夏坚勇先生表示,希望在未来的编纂过程中,除了将研究对象定位于中国大运河之外,还要兼顾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各类支线运河,注重挖掘运河背后与交通相关的历史事件和鲜活人物。

人民交通出版社综合出版中心主任韩亚楠、江苏省委宣传部舆情信息处副处长徐云鹏表示,在之后的图书编纂过程中,要更加科学、合理、严谨,注重其科学性及相关研究的版权问题。

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迎来申遗成功十周年。借此机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经济和交通运输价值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连接南北交通命脉和文化长廊,其沿线的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诗词江苏交通考》一书的编撰,是对江苏大运河交通运输文化的一次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通过诗词这一独特视角,为研究中国古代交通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资料,也为进一步展现江苏运河交通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以及当代建设成果提供了学理阐述。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大运河诗词江苏交通考》的编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纪念中国大运河申遗10周年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对于推动大运河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 印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