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嘉兴的“清明上河图”,你解锁了吗?

说到清明上河图,很多人应该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那幅北宋名画。

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张择端用画笔将北宋汴京的繁荣跃然一纸画卷上。

你知道吗,在江南水乡,在嘉兴,也有这么一卷“清明上河图”!

《清顾梁设色虹桥画舫图》

嘉兴博物馆藏

一封书信带来的文化惊喜

YUNHESHINIAN

《虹桥画舫图》,与嘉兴有着极深的渊源。作者顾梁,据考证为嘉善籍,秀水(今嘉兴)人。这幅画与嘉兴博物馆的结缘,更是一次次惊喜的碰面。

事情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天说起。

嘉兴博物馆接到一封来自上海王阿姨的来信,信中表示,她即将出国定居,手里有幅家传的画,画的是嘉兴长虹桥,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当时,嘉兴一年的文物征集经费根本承担不起画的价格。王阿姨在了解实际情况后,被嘉兴的诚意打动,最终选择将画托付给嘉兴博物馆。1995年,《虹桥画舫图》正式入藏,成为嘉兴博物馆少有的与大运河有关的馆藏珍贵文物之一。

一封书信,开启一段文化佳话,串联起来的不仅是画作,更是其承载的浓浓乡愁。

一纸画卷绘就的运河精粹

YUNHESHINIAN

纸短意浓,画家利用手中的画笔,画出了斑斓世界,令人遐想万千。

《虹桥画舫图》,向往来游客生动展现了乾隆皇帝下江南,恰逢嘉兴王江泾长虹桥水域庙会的盛大景象。透过画作,解锁专属于嘉禾的运河印记。

画中的长虹桥

一眼望去,高耸雄伟的长虹桥跳入视线,一笔一划间尽显长虹风韵。

看着画中的长虹桥,眼前不断浮现现实中长虹桥的样子,两者慢慢重合,愈发清晰,不禁感怀“虹影卧澄波,登高供远瞩,南浮越水白,北接吴山绿”。往昔天气晴明时,登桥远眺,想必北之吴江盛泽,南之嘉兴北门外亦是隐隐可见。

现实中的长虹桥

细看画作,整个画面满满当当,长虹桥、寺庙、古树、船只、百姓……场面宏大,却也有条不紊。

河道里,船只纵横,交织如网,左侧的龙舟高大威严,穿着官服的官员整齐划一,船夫卖力划动。右侧的两艘官船,高插“钦点翰林院”“候补分府”标识,在前开道引航,更有各式各样的小船穿梭其中。

一时间,画面好似在眼前流动,船行队伍从北往南缓缓前行,声势浩大。

龙舟

画舫船

官船

各式各样的小船

再往桥上、岸上一看,人头攒动,比肩相挤,短短一米多的画卷,所绘人物多达六百五十余人。

或凭栏眺望,想一睹皇家威严;或结伴嬉戏,观赏热闹非凡的表演……

仕、农、商、渔人、艺人等人物的特征与形象在画作里完美呈现;男人、妇女、孩童、老妪,赶集的赶集,买卖的买卖,装货的装货,表演的表演……各色人物从事各种活动,姿态气质浑然不同。

如此多的人物,如此繁杂纷乱的场景,整个画面却是杂而不乱。可见画家技法之娴熟,用笔之细致,构思之精巧。

嘉兴因水而生,因“运”而兴,更因运河而美。

《虹桥画舫图》中运河水贯通古今,这场水上盛会见证了属于嘉兴人的运河文化故事,更是嘉兴运河故事的一个缩影。

寻一日悠闲,走进嘉兴博物馆,解锁嘉兴版“清明上河图”。

于方寸间,感知潺潺流水中的嘉兴运河文化。

来源:市局文物处、嘉兴博物馆

责编:刘雨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