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是城市的年轮。
如果从建筑的角度来阅读城市,那么今天的建筑讲述了什么样的南京故事?又或者什么样的建筑能够得上一座跨越三千年时光正昂首向前的城市?
近三五年,南京新建筑不断,从长江两岸的高楼大厦、城市客厅,到老城区出新的街巷、被改造的老厂房,悄然现身的这批城市功能新载体,凝固着当下南京和时空的对话,用无声的语言一点点编织着文明经纬,城市从而得以生长,得以丰富,同时新建筑也是对当下南京的画像,后人得以感受今日南京的神采风度。
哪一处最中你意?哪一处能成为经典?
创造“山水”和“时光”的产品
什么是好的建筑,什么是南京的好建筑?
中山陵音乐台。大照壁、喷池、台阶、草坪、紫藤花架,还有白鸽和游人,朴素的建筑元素,放在山中深处的这片低洼地,穿越时空,至今依然是世人向往的小憩佳处。
这处经典,是因为建筑本身的精妙绝伦吗?不,是建筑和身后的水杉林、和紫金山、和游人相得益彰的精妙绝伦。
6月29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实践》杂志发布南京特辑并举办了一场小型学术沙龙。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局长叶斌表达了他对南京建筑的理解。他认为尊重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是南京建设的起点,也是成为优秀建筑的精髓要义,当然更是南京市城市空间规划管理的指导思想,加上“开门规划”和规划委员会制度,这是南京建筑创作的基本制度环境。
市域面积6587平方公里、“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形地貌,规划人口规模1350万人(2035年),既要最大限度避免现代大城市病,又要承载超大城市复杂丰富的城市功能并持续孕育城市活力,南京选择的是“多中心、开敞式、轴向、组团”的空间格局,建筑师就是在这样的空间格局中“作画”。
南京到底具备什么样的底气,好的建筑要能体现南京特有的味道,通过建筑的手段达到某种城市生命的延续,这是南京建筑师和学者的孜孜追求。在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韩冬青看来,好的建筑就是城市的生命。
这样的生命当然拥有绵长的历史,有经久不息的故事。鸡笼山下,台城在侧,千年之前,这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学馆,今天这里是南京的世界文学之都客厅,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薇主持设计。遵循“一体化设计”理念,东南大学设计团队聚集了建筑、结构、暖通、电气、给排水、风景园林各专业精锐力量完成相关建筑、景观设计和各专业施工图。建筑采用黄绿主色调,与周边的文物建筑、历史环境相呼应,充分保留了庭院的原有植物,电动大门却绘有六朝松国画,对历史与当代、文学与自然、技术与艺术,进行了积极主动的整体塑造。
尊重山水和历史,是南京建筑创作的基本思维。

中国当代知名建筑师张雷总结近年南京出现的重要建筑,他将新建筑分为两类,一种是充分强调和历史、环境、文化的“对话型”建筑;一种是追求建筑学本身表现力和创新力的“标识型”建筑。这类“标识型”建筑在长江之滨,江北新区较为集中。
在长江右岸,河西已经形成由重要建筑构成的文化轴线,在这条轴线上有奥体中心、金陵图书馆、江苏大剧院,还有新建筑宪法公园。宪法公园按照一流的标志性主题文化场所来设计、建设,在凸显仪式感、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公共空间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用新建筑缝合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你站在城墙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博物馆里看你。
两年多前,南京城墙博物馆建成试开放,记者站在博物馆里的落地玻璃墙前,抬头可见650多岁的城墙和流动的城市。站在馆外,灰色玻璃镜像看不透内景,而是收纳了周边的建筑、树木、环境和光色,建筑自身似乎消隐到了城市里。
谦逊,是城墙博物馆的最大底色。博物馆就是最大的“展品”,建筑设计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何镜堂及其团队,他们要把主角的光环还给历史,建筑则做配角。
这契合了南京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敬畏之心。谦逊的实质是诚以待人接物。博物馆与城市、市民生活深度融合。《南京城墙保护条例》对临近城墙建筑物限高12米,设计团队从中华门瓮城两侧马道中汲取灵感,设计了三段坡道,形成高低错落的动感,是室外空间的留白。5米、7米、10.5米高的平台,分别可以看见不同的城市风景。
博物馆投用两年多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炽立感到欣喜。“坡道和平台24小时开放,成为市民公园空间的延伸,这正与我们的设计理念相符。”平日,这里是一个供市民与游客休憩的场所。而在特殊的日子,面向城墙展开的屋顶空间则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级的活动空间。

在“红山”脚下,拥有“红色记忆”的“红盒子”,成了城北新晋打卡点。“红创park”产业园前身系南京战斗机械厂,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生产功能外迁后厂区逐渐闲置,如今保留厂房基本框架,同时大面积使用红砖、红色混凝土、红色水磨石、红色面砖,延续工业历史记忆。
“做城市更新的时候,尤其做这种区域厂房更新,我们会发现其实每一栋建筑设计得都很好,只是它的整体性可能不强。在改造时不想让建筑与环境割裂,树是树,房子是房子,我们梳理出自然与建筑的关系,希望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和谐的空间,用符合南京城市气质以及场地自身氛围的方式,让老建筑重获新生,回到新的城市语境中来。”
年轻设计师吴子夜很开心,红盒子意外成为“网红”。建筑成为了一种连接。“设计南京城墙博物馆是一次创造建筑与城市连接的机会。我们试图缝合城市的新与旧,介入市民生活,并以建筑桥接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何炽立说。
“骨相”稳定之上的创新表达
山水人文之外,对南京建筑的评论还有另一个维度,那就是保守和创新。江北新区沿岸承载了更多对创新的期待。
江北新区的滨江沿线新建筑相比江南一线,更为集中、醒目。江北新区是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定位的南京新主城,也即南京未来的城市中心。上海伴步文化首席研究员艾侠认为,作为新主城,江北新区中心区的空间格局延续近代南京城市的发展文脉,以沿定山大街、浦口火车站的发展轴线,串联江南主城,共同展现南京“山水城林”的城市空间特色。
新主城的重要建筑,从长江之滨起势。
孟建民院士设计的江北新区市民中心,形似两个打开的圆形盒子,外人以为是“两枚铜钱”,实际立意是金陵的“梳妆盒”,打开宝盒,里面装进了充满生活气息的集市,东方园林还有江岸野趣。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由普利兹克奖得主、美国建筑师汤姆·梅恩设计。江北新区美术馆由筑境设计的创立者和主持者程泰宁院士设计,筑境设计总建筑师王大鹏介绍了这座美术馆的创意立足于对“快”与“慢”的思考,在创意再现长江文化的同时,接续千年绵延的市井烟火。美术馆的构思是以空间换时间,美术馆的展览部分放在18米以上,置入三个中心,提供三个商业运营的空间,这些配套空间不跟随美术馆的营业时间,闭馆照常营业,成为城市生活的延续。
参与过老门东改造的建筑师潘冉对在南京地界上做建筑感受颇多。他说,对南京的人文,外地人很难感受到,表面风平浪静,内心波涛暗涌。自古金陵多俊才,这位建筑师感叹南京真正是虎踞龙盘地,有思想的人特别多,但多深藏不露。
深藏不显,是公认的南京味道。很多建筑师认同南京的城市性格上存在二八定律,看起来八分的保守、低调,但是不经意间,又有两分跃动和亮色。
南京很多建成和在建的重大项目,都不一定是竞赛得分的第一名方案,反映出南京对建筑选择的某些纠结和博弈。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刘青昊认为南京不能简单用“保不保守”来形容,南京有时保守,有时不保守。保守是源自历史的延续和政府的意志,但南京的审美和喜好也时有突破,一旦找到突破点,南京有较强的接受力。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薇从更宏阔的背景来解读所谓的南京的保守。南京36公里长的城墙,是从明朝延续下来的气魄,南京的保守,其实是“稳”。陈薇把南京城看作持续成长的城市,自古就是多中心,骨相稳定。从明代开始,三个中心区(玄武、鼓楼、秦淮)就是现在的格局,很早确定了街道的骨架。文化的稳定,伴随着历史事件的碰撞,是南京的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骨架稳定,血肉生长,新旧代谢更替。
历史丰厚,古今碰撞丰富,形成南京非常独特的城市性格,很难在国内找到同类城市。上海都设营造建筑事务所总建筑师凌克戈从南京看似老派的建筑中,发现不少新潮的建筑语言。他通过小西湖片区更新的街巷尺度,见识了一场真正意义的街道革命。这里的更新,是一条街一条街地改,四车道改成两车道,车道的减法,反而实现了宝贵烟火气的加法。
抛去浮华回归建筑本真
人类的智慧就在于加减与取舍。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所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古人的洞察至今依然振聋发聩。
对建筑的追求局限于视觉冲击力的不在少数。幸而,南京有好物。
6月初,素有“建筑界奥斯卡奖”之称的美国Architizer A+Awards大奖公布了新一届获奖者名单,东南大学游泳馆在体育休闲类获得优胜奖,是这座新建筑继获美国建筑大师奖最佳杰出奖、意大利米兰A’设计奖建筑类银奖等之后,第四次国际荣誉加身。更有国际建筑大师评价这座游泳馆在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座新建筑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里颇为耀眼。校区整体以灰色调为主,而游泳馆的红色陶瓦屋顶,用连续的圆拱带来活泼灵动的气质,从空中俯瞰犹如9个相连的陶红色蝴蝶结。一走进游泳馆抬头可见,巨大的灰色混凝土结构横跨40米宽。这种结构采用现浇方式一次性浇筑完成,在屋顶最高处混凝土壳最薄仅有5厘米左右,对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和性能要求极高。

这座场馆建成于2022年,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一次忠于材料与技术的全新尝试。一般而言,大规模游泳馆,通常采用钢结构。但这次周琦反向行之,选用混凝土。三十多年前,而立之年的周琦主持设计五台山游泳馆,那是他第一次负责设计大型建筑,他在整整三年全身心创作的作品,获得赞誉无数,在历经三十多年岁月后,却因为钢结构被水汽经年锈蚀,面临大修。
“根据过去的建造经验,钢结构的游泳馆建筑会面临钢材被水汽锈蚀的问题,难以保证长期的结构安全。而混凝土在潮湿环境下的结构性能显著优于钢结构,可以避免结构构件频繁更换及其安全隐患,大大降低游泳馆运营后的维护成本。”周琦说。
早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即用沙子、泥土、碎石、水和石灰等材质混合在一起发明了类似现代混凝土的建筑材料。19世纪,欧洲人发明了现代混凝土。混凝土具有杰出抗压性,是最适合拱形的建筑材料。混凝土,这种历史悠久的寻常建筑材料,在新一代建筑中并未能充分释放其性能作用。
朴素的材料,辅之以最新的技术,足以让我们施展。周琦信奉,“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
坚固、实用,兼具美感,是建筑学基本要义。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美观在建筑设计中的比重似乎越来越高。许多建筑项目追求独特、创新、令人眩目的外观,以博眼球。但周琦认为,建筑应该回归本真。他反感过度奢华,他认为这种趋势源自建筑师缺乏自信,背离了建筑的初衷。
屡获国际大奖的这座游泳馆没有一点装饰,所有的结构都是为了功能实现。
“游泳馆零装饰,我们以最纯粹的结构美来展现建筑之美,是希望引领一种简约舒适的理念。”
想为南京盖一座什么样的房子?
“符合时代需要的贴切的房子。”周琦说,要能配得上南京,而南京深厚朴实,一半的历史位于中华文明之巅。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丽华 颜芳
实习生 刘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