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赏文保技艺 看古意呈新

修复后的清蓝缎平金龙铜钉棉甲下裳行龙 沈阳故宫博物院提供

修复后的清桃形盖炉 沈阳故宫博物院提供

修复后的清铜镀金嵌料石转人亭式钟 沈阳故宫博物院提供

【带你一起看大展】

纸墨留香的院藏书画、重现光华的明铜象炉、造型精美的机械古钟表……7月2日,沈阳故宫博物院首个文保专题展“宫藏永续——沈阳故宫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在銮驾库正式面向公众开放,50余件完成修复的院藏文物集中亮相,让观众领略中国的传统智慧与精湛技艺。

此次展览共分为“锦绣焕彩”“纸墨留香”“佳器重辉”“余韵清声”四个部分,以文物品类为脉络,从织绣、书画、金属、钟表四个方面系统展示沈阳故宫博物院申遗成功20年来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果。

走进“锦绣焕彩”单元,展出的“清蓝缎平金龙铜钉棉甲”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由上衣、下裳、左右护肩、左右护腋、左右袖、前遮缝、左遮缝、护心镜共11件组成的棉甲,是乾隆帝御用大阅甲。

“为了复原盘金绣,我们使用钉线法进行金线复位及固定,同时在缺失的部位补充金线,有效解决了此棉甲盘金线脱落等病害问题。”沈阳故宫博物院保管部主任张莹介绍,沈阳故宫院藏纺织品类文物几乎囊括了清宫织绣的各个品类。为了更好地保护珍贵文物,近年来,沈阳故宫博物院与中国丝绸博物馆等专业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开展院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

图像录入、数据记录、清洗画心、揭褙纸、补残缺、贴折条、接笔……要想修复好一件书画类文物,需要十多道工序。漫步在“纸墨留香”单元,游客不仅能看到修复了折痕的“清嘉庆帝楷书五言诗轴”和处理了画心断裂的“清孙毓汶行书八言联”,还能看到处理了字迹残缺的“清颜伯焘行书七言联”等珍贵文物。

“从信息采集到科学分析,从制定修复方案到进行文物修复,一件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所需时间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科学的保护与修复让文物‘穿越’千年,延续历史。修复每一件文物前,书画类文物装裱修复团队都会对文物进行观察、分析,制定严谨、科学的修复计划。”张莹说,近年来,传统技艺与科技手段相融合的修复理念让沈阳故宫书画类文物保护与修复水平再上新台阶。

不只破损的字画可补全,“破镜”也可“重圆”。来到“佳器重辉”单元,修复断裂和开裂形成裂隙的“汉螭纹铜镜”抓住了观众的视线。据张莹介绍,沈阳故宫博物院藏金属类文物主要以清宫旧藏为主,病害类别为残缺、变形、裂隙、破碎、表面硬结物和有害锈腐蚀等。通过与南京博物院合作,沈阳故宫博物院对出现一定程度病害的206件院藏金属类文物开展保护修复工作,“对症下药”的保护修复路线,让金属器重现光华。

此外,“余韵清声”单元展出了6件(套)完成保养与修复的古钟表,既有钟——“清铜镀金嵌料石转人亭式钟”,也有表——“清末铂金戒指表”。“2020年,我们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建立‘古钟表联合修复室’,在古钟表文物分析与保护、修复技艺研究等方面加强合作,共享专业平台。”张莹说。钟表经过修复后,一度静默的齿轮重新转动,嘀嗒嘀嗒间再次感知时间。

褶皱平整、折痕修复、缓蚀处理、机芯拆解,多项文保技术让文物“重获新生”……走进“宫藏永续——沈阳故宫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看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文化传承之美。

(本报记者 刘勇 本报见习记者 戴宁馨)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