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何为城市韧性?其内涵无疑非常丰富,但其中最为基础的一点,是城市生态韧性。城市生态韧性在一定程度上关乎着城市的整体韧性。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可从做好城市生态韧性建设入手,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构建智慧系统,提升城市生态减灾预警力。目前,许多城市的生态预警力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在广度上,城市生态信息监测点覆盖面不够,一些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缺少实时监测,山水林田湖草全生态系统也未形成闭环监测。在效度上,生态信息上报机制尚未形成完整信息链,社会及市场层面及时上报生态灾害信息的意识不强且存在一定的失真性。在精度上,生态信息全要素分析能力有待提升,智能化决策与信息发布不均衡。为此,需要在城市重点生态功能区域设置必要的动态监测点,实时掌握生态变化信息。加大生态公民教育,广泛采用线下课堂、网络平台、传统媒体、志愿者宣传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升市民生态治理参与意识。积极推进生态治理信息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的运用,实时甚至提前获知各类生态变化信息,智能化做出决策判断和发布预警信息已成为可能。应当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统筹考虑推动生态预警能力的智慧化:通过各类传感器、数据桩的合理布置和遥感技术的运用,实现城市水系、湿地、公园、成片林地、土壤、大气等重要自然生态元素信息即时采集,实时传入大数据中心,做到生态信息的全景实时分析与应对决策,从而增强城市的生态风险预警能力,提高生态韧性。
优化生态格局,提升城市生态抗灾支撑力。首先做优“存量”。基于城市生态特点培育生态基底、营造生态布局主线,扭住城市生态建设的“牛鼻子”,加强城市河道湖泊治理,融水韵景观、生态涵养、人居环境提升等功能于一体,形成城市发展的良性水生态。其次,做足“增量”。依据城市气候、土质、人文与城市功能等特点,结合城市生态功能空间规划,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路径,选择宜栽种、耐生长的观赏植被与功能林木,实现水系、湿地、绿地、林木、公园等生态元素与楼宇、道路、广场等硬化实体有机融合,有效探索出“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转化路径。再次,做好“减量”。目前,许多城市都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一些因历史原因遗留下来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成为城市生态高质量发展“隐秘的角落”。应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概,“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定力,坚持不懈地推动市域内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转型,探索“减量”发展之路。与此同时,推进城市垃圾处理数字化和产业化也是“减量”题中之义。应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对焚烧、填埋、肥化、生物降解、回收再利用等垃圾处理方式进行数字化改造,通过采集和记录相关处理数据的方式,确保垃圾处理全线无“跑冒滴漏”,实现垃圾清运规范化。同时,大力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广泛发动城乡居民,共同营造少用、禁用一次性餐具用品的低碳环保氛围。
拉长机制短板,提升城市生态灾后恢复力。城市生态韧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自然生态灾害之后城市生态功能能否迅速恢复上。建立系统的生态灾害治理机制,是有效提升生态恢复力的重要途径。建议,一是创新生态灾害政府治理机制。以河长制、湖长制、断面长制“三长合一”制度为基础,积极构建河流水系、沿河绿化植被、生态湿地、林地、绿地、公园等为一体的城市生态整体性治理职能结构,以解决生态灾害治理中的协调难问题。同时,做好生态修复的物资储备和调度工作,补齐应急反应机制的灾后修复功能短板。在发生生态灾害后,充足的物资储备和高效调度是保证生态功能迅速恢复的重要基础。在这方面,对于水系较为发达且低洼处较多的城市来说,还可能存在着矛盾的特殊性:因水系发达,城市每逢梅雨季节更易发生内涝,导致大量城市垃圾以及一些有害物质被冲刷进市区水系,带来河道污染,水生态平衡被破坏。倘若灾害较为严重,能否及时调运充裕救灾物资,直接影响着灾害救治的速度和质量,进而影响到城市生态恢复力。二是创新生态灾害社会参与机制。建设城市智慧生态系统应做到“共治共享”,如开发开放共享的生态治理类APP,形成生态信息、生态保护法律、生态治理知识等内容的常态化推送机制,以及公众生态灾害事件上报与生态治理监督意见反馈双向流动的互动机制,鼓励全社会公众参与进来,尽可能弥合生态治理信息鸿沟,化解应急救援协作困境,为城市生态遭到破坏后的迅速恢复提供社会资源支持。三是建立灾后学习制度。及时从各类生态灾害治理案例中汲取有效的治理经验是城市生态韧性建设的有效渠道之一。鉴于不少城市目前仍未建立起健全的灾后深度学习机制,建议在系统梳理城市生态系统灾害来源的基础上,体系化出台相关学习制度,科学编制学习目录,对域内外城市生态灾害治理经验开展深度学习,从制度保障、技术嵌入、文化塑造等角度提升城市生态恢复和适应能力,以有效应对多发、重发的生态灾害。
陈 熹(作者为中共淮阴区委党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