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把握四个维度 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安排,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统筹各学段教育教学要素,链条式长周期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统筹协同,形成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思政育人系统工程。当前需在抓实师资建设,整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教学内容,凝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资源和优化思政课评价体系四个维度的基础工作,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实效。

紧抓师资建设,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合力

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作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应当发挥主导优势。各学段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利用高校人才集聚和资源集中的优势,向中小学输送优秀思政课教师,构建全学段思政课教师人才储备供应链。合理配置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同时补足其他学段教师数量,打破中小学思政教师以兼职为主的现状。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认知培育一体化。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教育“共同体”,超越传统意义关于大中小学教师组织的束缚和边界,培育团结协作、重视各学段间衔接的“一体化”价值观共识尤为重要。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建立健全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养培训体制,构建师资共享、基地共建、学生共育的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立长期、稳定的跨学段思政课教师研修机制,打造政治信仰坚定、专业水平扎实、教学能力扎实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信息交流一体化。打破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间沟通壁垒,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凝聚育人合力,各学段间教学资源共享,教学目标层层递进,教学内容一体化设计,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整编教材内容,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精准教学

大中小学思政课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统一整体,必须以系统观念为指导,设计核心理念一致、主题思想统一,内容有层次、资源有区分的教材体系。重视教材连贯性。打破原有“分学段”的教材编写组织结构,成立以马工程专家学者和各学段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为主要成员的教材编写委员会,并结合实际需要动态调整,构建思政课教材工作新格局。提升教材精准性。目前,各学段思政课教材之间缺乏整体设计,存在交叉重复和相互脱节。统编各学段教材,分层次设计各学段教学内容,兼顾整体布局的连贯性与学段具体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形成完整配套的教材资源。加强教材适配性。针对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理解接受能力、思维行为方式等,兼容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指导,由浅入深地设计思政教材体系,增强思政课育人成效。同时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现实性,让老师讲得出、讲得好。

凝聚教育资源,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合作平台

凝聚全社会教育资源,锻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平台提升思政课效能。锻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共同体。思政课固然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方面,以思政课教师为主要教育主体,以显性教育为主要方式,但应重视隐性教育作用,充分凝聚政府、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形成思政课教育共同体,优势互补发挥育人合力。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数字教育平台。打造思政教育数字平台,夯实思政教育体系数字基座,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各学段思政教育衔接,调整地区差异带来的教育资源失衡,加强教师间合作交流和教学研讨,推进全社会个性化终身学习。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基地。深挖活用各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依托纪念馆、博物馆等打造研学实践基地,拓展教学空间,带领学生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依托高校高层次人才聚集、科研经费充足等优势,建设文科实验室、虚拟实验室,现场教学提升思政课魅力,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打造评价体系,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考核机制

学生是思政课的学习者,同时也是思政课的受益者、评价人,优化思政课评价体系是思政课实效提升的关键环节。优化横向多元评价方式。分学段开展教师自评互评、学生参评、督导考评,既规避了单一主体评价带来的片面性,又保障了教学的过程评价,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增强学生参与感、综合保障教学质量,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有益参考。探索纵向差异化评价链条。目前,各学段思政课评价独立,尚未建立学段间衔接成效评价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对课程设置和承上启下效果、师生个体能力承接、学校资源环境协调等方面设置评价指标。建立纵向考评体系,考核各学段思政课成效同时考核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成效。建立长效动态跟踪机制。思政课影响人的一生,育人并不局限于课堂内、校园中,其成效也不仅仅局限在试卷上、学段中。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评价模式应突破局限,充分借助校友会等建立长期跟踪动态评价机制,并根据长效反馈及时调整各学段思政课培养方案,以健全的终身评价机制增强思政课的实际效能。

吴頔 穆文若(作者分别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传统文化底蕴培育研究”〈项目编号:SZ20240105〉,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