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分享梦想!这些江苏学子被北大清华强基计划“锁定”

交汇点讯 日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相继发布了2024强基录取标准及结果。根据高考总分、校测成绩综合面试成绩综合折算,江苏多所高中的高三学子获得录取资格。

据了解,苏州中学共有9人(北大5人,清华4人)通过强基计划被录取。清北强基录取人数全省第一。加上此前通过竞赛等多种途径被清北提前锁定的11名同学,截至目前,苏州中学共有20名同学获得清北录取资格。

江苏省天一中学张子昕、丁润敏、许博文、高祎宸、邹瑜、金子诺六位同学从众多优秀考生中脱颖而出,分别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2024强基计划提前录取。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作为我国顶尖的高等学府,一直以来都是学子们心驰神往的殿堂。为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部署,2024年两校再度携手推进“强基计划”,此计划步入第四年之际,展现出新的活力与方向。计划聚焦于选拔并培育有志、有才、有潜力的青年才俊,以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的人才需求。

今年,“强基计划”迎来变革,专业设置更趋多元与精准,紧密贴合国家发展之需;选拔与培养路径也更为灵活,旨在打破常规,力求在教育公平与个性化培养间找到新的平衡点。这一变革为那些综合素质优异、发展潜力巨大的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升学路径与未来保障,无疑是他们追梦路上的又一坚实支撑。

“清北强基新生”分享他们的“强基梦想”——

【苏州中学】

胡家哲(被北京大学强基计划录取)

刚刚结束高中学业的我,其实连一亩三分地都还没有。进入强基计划,给予了我一个深入基础、提升能力的宝贵机会。所谓“五年小成,十年大成”,强基计划应是人生漫长征途的良好起点。俗话说“逸一时,误一世”,因此在欣喜之余,我不能懈怠,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

胡孝齐(被北京大学强基计划录取)

在我看来,强基计划不仅仅是一种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方式,更是为了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我之所以选择强基计划,既是为了顺应国家战略需求,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成为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也希望自己能在不断钻研基础学科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 

钱迪嘉(被北京大学强基计划录取)

数学,向来是我最热爱的学科,通过发散式思维与逻辑化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能给我带来不少乐趣。如今选择北京大学数学类强基,既是对自己数学之路的延续,也获得了一个能够将数学基础与计算机科学应用结合的平台,为我的未来增添了无限可能。

宋晨风(被北京大学强基计划录取)

从化竞获奖,到强基入围,从高考结束,再到成功录取,就像是一场梦,梦中的痛苦与欢乐已记不真切,而最初的梦想越来越明晰,直至近在眼前。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重整精神,站在下一个起点继续出发。

感谢苏州中学的老师们对我的栽培,感谢父母、家人们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同学们、学长们的陪伴和指导。感谢强基计划这样一个优秀的平台,如果没有它的出现,我可能无法像现在一样有如此丰富的高三学习体验,也不会对未来的发展有如此清晰的认识。

杨逸晟(被北京大学强基计划录取)

苏中多元化的升学途径给予了我更广阔的学习途径,让我得以实现我的梦想。初中时便惊叹于物理广阔的研究范围和一个个模型后代表的实际意义,从而逐渐深入了这门学科之中。高中的物理竞赛生涯充满坎坷却也算不上很失败。无论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了一个个问题,还是偶尔突发奇想后与原有理论的自洽与契合,都让这段看似坎坷又枯燥的旅程变得活泼而又有趣。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是我踏入这条旅途后的梦想院校,成功通过强基计划意味着我正式踏上了探索物理学奥秘的新征程。在我看来,强基计划不是一条前往名牌大学的捷径,而是对于潜心研究的一次选择。前路依旧充满挑战,但我想我不会后悔此时的选择,凭借热爱与坚持,我相信通过强基计划的培养,自己能够给自己的人生一张满意的答卷。

徐邱煜(被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

成绩优异的背后,是老师们辛勤的付出和同学们的相互鼓励。我热爱数理化等基础学科,它们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探索世界的钥匙。在苏州中学,我学会了如何用数学的逻辑去分析问题,用物理的视角去观察现象,用化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选择清华强基,是因为我深知,这不仅是一个学术平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使命的认同。我相信,在这里,我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周涵(被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

为何要报考强基?我想,从根源处说,是出于一种使命感和一种热爱感。成长在当代中国的我,见证了“神舟”问天、“蛟龙”探海、高铁网遍布华夏大地,却也看到了祖国在芯片等领域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境况。我看到了基础学科对科技发展的巨大作用,也看到了基础学科落后导致的巨大难处。本就对数学、物理、力学等学科极为热爱的我,自然想到将国家的未来与自己的志趣相结合,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助力国家基础学科的发展,进而为科技强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周泊桥(被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

选择强基,意味着选择一次长达一个月的高考,一段八年起步的研究性学习。强基校测是在高考之上对综合能力的考察,需要对数理化大学内容的自主先修,亦要求在学业之外关心科技前沿、社会变革。强基计划更号召我们深耕于基础学科,服务于国家发展,以自己的力量推动文明的巨轮奔向星辰大海。

我被录取至清华大学的数理基础科学专业,这是我兴趣所在,亦是我志之所向——未央书院的培养方案包含了数理基础和工程衔接,我愿探索自然科学的未知领域,更希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价值,让每一个具体个体享有更好的生活。

王杨帆(被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录取)

生物科学作为一门充满活力和前景的学科,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生物科学将为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需要我们关注生物伦理、生物安全等问题,确保生命科学的健康发展。生物于我是应当投入一生的使命。强基则是国家为了夯实在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所创设的计划。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有思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技能的全方位高素质人才。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将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精神,不断应对挑战和把握机遇。我想让自己投入火一样的祖国现代化建设中去。

【江苏省天一中学】

高祎宸(北京大学,数学)

我早在四月就获得破格强基的资格,但我依旧没有松懈,将意外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高考正是如此,没有谁能保证一定考到多少。作为一个竞赛生,缺席的一轮复习使我一开始有不少劣势。但明确弱项后,随着不断努力,我的大考成绩递增,渐入佳境。

在北京大学这一学术殿堂里,我将深入学习数学的基本理论与前沿知识,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方法。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推动数学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致力于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和社会问题。

张子昕(清华大学,致理书院-信息与计算机科学)

清华强基笔试考察数学、物理、化学,多涉及竞赛内容,难度略低于竞赛但总共只有三个小时,十分紧张。脱颖而出之道,全在平时积累。但是我想提倡的不是内卷竞赛的知识,而是一种更加高妙的心态:把强基的学习作为平常文化课学习之余的放松。做完作业,便可以拿出数竞小蓝本、普物或有机化学,探索全新的世界。一来,学习到新的知识确实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二来,这是保持学习热情的一种有效手段。

我被录取至致理书院-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这不仅标志着我学术旅程的新起点,也预示着我将投身于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信息技术领域。我深知,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繁荣富强息息相关。因此,我希望将所学知识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为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丁润敏(北京大学,天体生物学)

对于我来说,我的战斗在昨天才结束。高考之后就开始强基计划的准备,过程有些辛苦,但好在一切努力都会有回报。我对天文学和生物学交叉领域怀有浓厚的兴趣,这一领域不仅融合了浩瀚宇宙的奥秘与生命科学的精髓,更激发了我对未知世界无尽的好奇与探索欲。我期待着在北京大学这片学术沃土上,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拓宽视野,深化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共同成长,共同推动天体生物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为人类的科学进步贡献青春与智慧。

许博文(北京大学,哲学)

我的高考考了一个月,对于报考强基的同学来说,真正的挣扎和考验在高考后才刚刚开始。世上没有捷径,一切机会都明码标价。我们要相信,每个故事的结局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我深知,哲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探讨宇宙、人生、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提升人类文明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满怀期待与憧憬,希望能在北京大学哲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深入探索哲学的广阔领域,领悟先贤的智慧,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我也希望能够在哲学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邹瑜(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物理学)

不要用“万念俱灰”形容自己的心态,因为那只会暗示你滑向放弃;记得要相信自己,你的每一次奋斗,挣扎和声嘶力竭都值得精彩纷呈的未来去回应。我们一路走来好辛苦,所以每个人都很光荣!

我参加强基计划,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物理学专业录取。我深知,地球与空间物理学不仅是探索未知的科学领域,更是关乎国家安全、资源勘探、环境保护、灾害预警等国家重大需求的学科。因此,我衷心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致力于解决国家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子诺(北京大学,力学)

无知使我们投入而不是无限地热爱,清醒使我们看起来很残酷地去割舍。所以,愿每一个选择都伴随着对内心的追问。一切待定的选择是一束束盛放的花,你每采摘其中一朵时,请俯身询问它的长久。

在北京大学这一学术沃土上,我期望能够全面深入地学习力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及前沿技术,构建起坚实的力学知识体系,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探索,在力学领域取得显著的成就,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图片由学校提供

责编:程晓琳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