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金陵石化运行了50年的1号催化裂化装置处理量3800吨/天,“青春”依然。
50年峥嵘岁月。从1974年到2024年,该装置经历了从起步阶段的探索与尝试,到实现高效高产的稳步增长,再到以技术革新为驱动、智能化生产的转型发展。50年来,累计加工油品超6000万吨,实现安全平稳生产,烟气中二氧化硫含量小于10毫克/立方米,老装置承担了应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
责任在肩,加工油品6300万吨
1974年5月,在六朝古都南京东北郊,我国第四套、南京第一套大型催化裂化装置——金陵石化1号催化裂化装置,在锣鼓喧天声中正式投产,翻开了石化工业发展新篇章。
“责任在肩”,50年来,1号催化裂化装置不断实施技术升级改造,扛稳扛好能源保供责任使命,装置建成之初,年加工能力120万吨,1983年—2000年,先后完成提升管反应器改造,投运烟气轮机,建成DCS控制系统,实现130万吨重油催化裂化升级,提升了装置自动化生产水平和加工能力。
2006年底,装置实施MIP技术改造,采用两端串联提升管工艺,具备了生产高辛烷值、清洁汽油的能力。2022年,新增油浆过滤单元和轻重汽油分离单元,深挖油浆增效潜力。
近年来,围绕技经指标提升,积极开展烟机运行攻关、试用新型催化剂,保持了烟机高效运行,催化剂耗量下降15%;装置生产的油品质量从最初的国Ⅰ跃升到国Ⅵ(B),实现了与国外同行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连续多年在中国石化同类装置达标竞赛中名列前茅,老装置焕发了青春活力。
“在新冠疫情期间,丙烯保供面临巨大压力。面对挑战,我们迅速行动,攻坚克难,通过保持装置在高反应温度、高剂油比等苛刻条件下运行,并实施优化原料配比、细化工艺参数、添加助剂等措施,丙烯收率提高0.8%,日产量增加30多吨,缓解了国家对急需物资的供应压力,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中国石化技能大师孙同根自豪地介绍。
2022年,结合公司推进“油转特”,装置增设油浆脱固单元,深化油浆加工,将低价副产品转变为高端碳材料的优质原料,实现“高固含、高密度、高黏度”油浆不间断处理,单元收率提升至90%以上,达到国内最高水平。
到今年6月,装置累计加工油品超6300万吨,有力保障了社会油品供需。
业以安兴,50年保持安全平稳生产
“装置建成初期,工艺技术落后,采用非自动化控制系统,大家整天忙个不停,一次操作下来衣湿透腿发软,身沾油味难闻。如今,生产自动化控制水平高,安全环保舒适,今非昔比呀!”在纪念“1号催化裂化装置建成50周年”的活动中,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师傅感慨。
“业以安兴”,把生产安全放在首位,一切从装置的稳定运行出发,一直是1号催化裂化人长期坚持的原则。他们牢牢夯实安全根基,强化“三基”建设,加强应急预案演练,推进“本质安全型”装置创建。
进入21世纪,安全环保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装置生产面临新挑战。2019年,装置操作系统更新为Honeywell PKS(霍尼韦尔集散型数字过程控制)系统,这一更新为装置带来了智能化与自动化的融合,通过安全仪表系统(SIS)和气体监测系统(GDS),进一步提升了安全环保管理水平。
近年来,装置持续实施环保升级改造,不断在环保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增加了烟气脱硫单元,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低于10毫克/立方米;全国首试消白烟装置,消除了烟气排放口尾羽;建成投产SCR脱硝单元,烟气中氮氧化物下降约40%;安全达标立功106人次,装置安全生产保持“零”事故。
功由才成 ,装置走出技能大师2名
“我们装置出了2名集团公司技能大师!”如今,每每有人提及装置的情况,职工争相介绍,以此为荣。
“功由才成”,五十载冬去春来,1号催化裂化装置始终以人才培养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持续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以“党员技师示范岗”“孙同根劳模创新工作室”等为依托,一路摸索,不断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发力。
“党员技师示范岗”结合实际,实施“双培养”机制,着力提升党员、骨干业务技能。在检修中,让他们负责开停工方案、管线吹扫、气密检查等任务,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在操作中,注重难点,充分发挥“技术+作风”双引领作用,提升其动手能力。在培训中,组织技师班长、青年骨干等参与题库编写、操作规程修订等工作,多方面锤炼个人实干才能。
“孙同根劳模创新工作室”以中国石化技能大师孙同根、谢新春两人牵头,组织难题攻关、人才培养。工作室建立完善机制,推进“百日学习种子”“六个一”培养计划、解决生产瓶颈、开展技能竞赛等特色工作,结合“见习班长”“换岗学习”“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促进后备中坚力量迅速成长。
目前,装置22名党员骨干中拥有中国石化技能大师2名,以及公司主任技师、高级技师、工程师等17名,形成多层次人才梯队。
陈平轩 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