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灾情险情谣言干扰防汛救灾 涉招考不实信息存诈骗风险——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2024年6月辟谣榜综述

近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对6月网络谣言进行了梳理分析。网上数据监测和网民举报显示,当月网络谣言主要集中在涉灾情险情、招考政策、旅游出行等热点话题方面。造谣传谣者以编造杜撰、夸大其词、移花接木等套路,编造谎言、扰乱视听,干扰防汛救灾和招考工作秩序,侵害群众利益,造成负面影响。

编造传播涉灾情险情谣言,干扰防汛工作。6月,随着我国多地全面入汛,因强降雨导致的洪水、内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防汛救灾相关话题成为网络焦点。个别自媒体和网民为博眼球,借机编造或夸大灾情,干扰正常救灾秩序,引发公众焦虑恐慌。“河南郑州积水冲入地下车库”“长沙暴雨导致橘子洲头被淹、金盆岭烈士陵园坍塌”“桂林暴雨引发泥石流冲毁大量房屋”等谣言,或移花接木、旧闻翻炒,或捕风捉影、恶意编造,严重误导公众认知。“河南信阳发射三千发增雨弹引发暴雨”“信阳光山县狂风暴雨致多人死亡”“广西南宁市赛龙舟翻船致人员伤亡”等谣言,夸大其词、虚构致灾情况。另有杜撰灾难、铁路安全事故的谣言,如“重庆山林里惊现坠落飞机”“广州铁路局安监部2024年6月5日广茂线57139列车倾覆初步调查报告”等,纯属无中生有,造成恶劣影响。

涉高招中招类谣言多存诈骗风险,侵害群众利益。6月,中、高考落幕,毕业季开启。随着高招中招、求职招聘等话题日渐成为热点,相关谣言也潜滋暗长。一些社会机构抓住考生和家长“上岸”心切的心理,借机杜撰欺诈“台词剧本”,企图行骗牟利。如冒用官方名义发布“某地教育厅举办高考招生及志愿填报有偿咨询活动”“某大学向考生发送‘降分录取协议书’”“某地2024中考成绩已出”等通知、公告,实际均为不法分子编造的诈骗套路,误导考生和家长。又如,有机构和个人利用社交媒体、网站推送“只要缴纳高额费用,就能‘包过’职称评审”等虚假消息,利用个别求职人员想“走捷径”心态,实施欺诈,企图从中收取所谓“服务费”“代办费”“咨询费”等费用。还有个别网民编造涉考场秩序的不实信息,如“某地几所中学的中考存在作弊情况”“某地一考生考试中多次扭头成绩被判0分”等谣言,纯属子虚乌有,扰乱招考秩序。

旅游出行类谣言增多,扰乱公众视听。6月,暑期临近、旅游旺季将至,涉及旅游出行等谣言信息亦随之增多。谣言“去云南旅游每人补贴3169元”严重歪曲云南旅游政策,纯属虚假宣传、诱骗公众;谣言“ETC绑卡过期需重新验证”实为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诈骗“钓鱼短信”;谣言“珠峰无限期关闭”“商家为赚补胎钱在独库公路撒钉子”或误解误读、或歪曲炒作,引发公众对当地文旅业的担忧和困扰。

此外,一些自媒体和网民虚构社会事件、杜撰虚假信息,误导公众认知,破坏社会秩序。谣言“四川德阳一养殖场虚报存栏骗补2亿元”捏造事实,严重损害惠民惠农政策的公信力;“嫩南瓜蒸出来变塑料”“杭州永福寺7000万出售”等谣言,以耸动标题博人眼球,恶意引流,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7月,随着暑期旅游旺季和高校招生录取季等重要时间节点来临,与旅游出行、交通安全、招生政策、就业市场等话题紧密相关的民生类谣言和诈骗信息可能频现。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提醒广大网民,7月盛夏、酷暑难耐,但面对纷繁芜杂、虚虚实实的网络信息,切勿头脑发热、偏听偏信。只有始终秉持冷静、理性、客观态度,切实提高识谣、辨谣、防谣能力,方能安全自在遨游于互联网海洋中。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