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图览 | 在这个传统友好邻邦,中国的“友谊之桥”有了具象化

中新网7月10日电 在古代,它位于“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开创了七下西洋壮举的明代大航海家郑和,曾至少两次到过这个地方——它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国。

  应国务院总理李强邀请,孟加拉人民共和国总理谢赫·哈西娜于7月8日至10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中孟友谊源远流长,是传统友好邻邦。千年之前,中孟友谊就已播种发芽。跨越时间,跨越山海,在“河湖之乡”孟加拉国,中孟“友谊的桥梁”有了具象化。

  孟加拉国位于南亚次大陆东北部的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而成的三角洲上。该国全境85%的地区为平原,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

  综合条件造就了河道纵横的“河湖之乡”。恒河的入海口就在孟加拉国,该国有大小河流230多条,内河航运线总长约6000公里。

  河泽遍布的地貌养育了世界最大的红树林——孙德尔本斯红树林。近14万公顷的红树森林成为孟加拉虎、河口鳄、印度蟒等众多珍稀动物的家园。

  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孟加拉国往来枢纽的角色。该国南临的世界最大海湾孟加拉湾,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重要通道。孟加拉国还连接中国、印度、东盟这三大经济体,海陆空运畅通,具有明显区位优势。

  孟加拉国多年保持世界第二大成衣出口国地位,仅次于中国。而中国也是孟加拉国服装行业的重要伙伴,孟加拉国不仅从中国进口大量制衣辅料,中国企业还是该国服装产业链的参与者。

  孟加拉国前信息部长伊努曾表示:“从两国建交的第一天起,中国就参与到孟加拉国的经济建设中,为孟加拉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虽隔高山大海,中孟两国的友谊却能翻山跨海、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孟加拉国就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各界人士往来播下了中孟友谊的种子。

  这条“南方丝绸之路”承载着地区间文化、科技和商贸的联通作用。今日,孟加拉国纺织业和种茶业的传统,与古代沿此丝绸之路的交流,颇有渊源。

  中国前驻孟加拉国大使张宪一曾在《中孟交往的历史与传说》一文中提到,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至少有两次曾到孟加拉。同一时期还发生一件轶闻,1414年,当时的孟加拉国国王向中国赠送“麒麟”,其实就是东非的长颈鹿。据记载,这是长颈鹿首次被传入中国。

  在今天,中孟友谊有着具象的象征——大桥。由中国中铁大桥局中标承建的帕德玛大桥,全长9.8公里,创下中国企业承建的最大海外桥梁工程纪录。它被当地人称为“梦想之桥”,结束了两岸居民千百年来仅能摆渡往来的历史。

  此外,中国政府目前已援助孟加拉国建成8座“中孟友谊桥”。未来,中孟友谊九桥、十桥、十一桥的选址也已初步确定。“友谊之桥”落地成为真正联通发展、民众生活的友谊大桥,是两国情谊最形象的化身。

  孟最大电站帕亚拉电站,其正式投运标志着孟加拉国进入电力全覆盖的新时代;南亚地区首条水下隧道卡纳普里河底隧道,建成后将原本4小时的车程缩短至20分钟……这些中孟携手共建项目,更坚实地连接着两国不断贴近的民心,让发展机遇和美好生活走进民众千万家。

  2010年,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挽救了一位难产的孟加拉国孕妇,最终母女平安。为表示纪念,女孩被取名为“沁”(Chin),即孟语中“中国”的意思。

  沁说,未来希望成为孟中友谊的使者,到中国学医。如沁一家的两国民众,正是中孟友谊的见证者、传承者。

  中孟的友谊之桥更是发展之桥,两国合作在这里结出日益丰硕的成果。

  文案:何路曼 袁佳蓓(实习)

  设计:王璐瑶

  策划:孟湘君 谷丽萍

  审校:孟湘君 何路曼

  图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联合国网站、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中新网等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