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梦想在这里起航。”在“校园栖霞日”活动中,南京何苗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何秀琴面对在校师生们,回忆起她在选择创业地点时先后辗转多地,最终落在栖霞。“10年来,我们获得了赢在南京一等奖、江苏省优秀创业项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获得了124万元创业资金支持。”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拥有近20万师生,栖霞区始终落实青年优先发展理念,用最大的诚意、最好的资源、最优的服务,交换“毕业就留栖”的信任,扩容人才“蓄水池”。栖霞区是南京近年来人口净流入最多的主城区,境内高校众多、企业密集,青年常住人口占比近50%,构筑起“人才强磁场”,实现高校人才与地方发展的双向奔赴。
携最大诚意把栖霞“打包”送进校园
今年上半年,接连两场“校园栖霞日”走进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面向校内学生提供数百个就业岗位,同时与高校共同成立引才工作站,精准服务高校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文化交流等需求。重点宣传推介栖霞人才政策环境、特色文旅资源等,召开留栖恳谈会,提供了解栖霞的“视窗”,引导青年人才选择栖霞、扎根栖霞。
栖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往办活动大多是把一部分高校人才带出校园,但“校园栖霞日”的活动初衷,是在延续以往的基础上拓展新思路,“打包”栖霞送进校园,人才政策、招聘信息等统统“送上门”。从人才走出来,到“栖霞”走进去,在校师生都能参与,覆盖面更广。从去年开始已经办了5场,走进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为栖霞发展招才引智。
与传统的单向输出不同,这是一场校地的双向流动。今年6月起,来自南京大学的52名青年硕博人才奔赴栖霞区各基层单位实岗锻炼,岗位包括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国有企业、非公企业、产业园区等单位,兼任青年项目专员、团建指导员、青年干事等。
南大公共管理专业在读博士席海玲很珍惜这次锻炼机会,她带着课题去基层锻炼,“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基层卫生管理方面的情况,有助于我的专业研究,同时我也能利用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参与基层治理,尽一份我的力量。”
走出校园、走进基层,这是栖霞区委组织部、团区委今年启动的青年硕博人才助力栖霞高质量发展行动,聘期一般不少于1年,线下在岗服务时长每年原则上不少于60天。高学段在校大学生结合学科背景、专业特长、发展需求,在栖霞提前切换“工作模式”,加强基层力量、深化专业研究,实现促进青年成长与服务地方发展的双向赋能。
用最好资源免费提供落地“第一站”
26岁的雍涛7月1日来到南京后,当天就住进了“宁青驿站”栖霞青年人才驿站。这套免费的房间里,空调、洗衣机、微波炉等一应俱全,可以直接拎包入住。“我已经通过网络招聘拿到了心仪企业的offer,这几天过渡刚好可以不急不忙地看看公司附近的房子了。”
他是四川农业大学生物物理学专业硕士毕业生,来宁之前特意在网上搜南京的相关政策。“网上分享的预约教程很多,提前一周房间一开放预约我就‘抢’上了。”
你来栖,我“包住”。这个社交媒体上口口相传的好地方,正是南京首个宁青驿站,也是全省首批三星级“苏青驿站”。这里除了可以为符合条件的来栖就业青年提供最多14天的过渡居住,还提供就业创业咨询、人才政策解读、工作岗位推介等服务,能享受人才研习室、书籍借阅、共享咖啡、青年夜校课程等服务功能,为青年学子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我们每周一开放预约下一周的房间预订,基本两小时左右就能全部预订完。”东南青年汇店长朱麟阁说。
减轻了经济负担,没有了手忙脚乱,驿站不仅提供过渡期的住宿,也为青年人才人生新阶段开了一个好头。“住在驿站的14天,给了我这个异乡人家的温暖,我得以迅速、专心进入工作状态,我庆幸选择了这座城市。”海归孙熙甫已经成为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进站博士,成为了一个新栖霞人。
驿站是外地青年学子来栖霞的第一站,解决就业的燃眉之急,彰显出一座城市的温度。对于贡献突出、行业水平领先、发展前景大的企业采用“组团入住”优先保障制度,共计服务中建八局三公司、中石化南京工程公司等10家企业、12批次的求职面试青年优先集中入住,更好助力企业发展。
通过整合资源、强化联动,栖霞青年人才驿站又增加了安居瑾家阅江台店、栖霞高新区紫东国际创意园店两个站点,三个站点常态化提供房源80间。今年以来,驿站累计服务2280人次,入住14423天,留宁工作的有710余人,其中留栖工作的180余人,驿站已经成为了栖霞引才留才的一张“暖心名片”。
以最优服务留“人”更留“心”
“我是建筑公司的,她是医院护士,如果不是两年前的那场青年联谊活动,可能我和我爱人就像平行线一样,永远不会相遇。”林彬在中建安装国际公司工作,2018年在北京毕业后只身来到栖霞,初到南京时没有亲人和朋友,工作生活两点一线,交际圈小。
2022年,他和公司单身青年一起参加区里组织的联谊交友活动,接触到各个企事业单位的单身青年,遇到了心仪的姑娘,两人擦出“火花”,产生“化学反应”,第二年两人领证结婚。作为“成功案例”,林彬每次动员单位员工参加联谊活动时格外有底气,每年与栖霞团区委等单位合作组织十余场联谊活动。“看看,当初我们俩就是这么认识的!”
“青年往往忙于工作和学习,社交圈有限。开展交友联谊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平台,有助于结识新朋友,拓宽社交圈子。希望青年人留在栖霞不仅是因为工作需要,也是发自内心拥有归属感和幸福感。”栖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生活有滋有味,才能“拴心留人”。在栖霞,青年人才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成为一种新常态。书法、非遗文化、拳击、健身、爵士舞、手机摄影……这都是栖霞青年夜校的热门课程。在青年夜校频频“出圈”后,栖霞区以青年流量大、交通便利、软硬件基础条件较好的青年之家为依托,开设涵盖思想引领、知识学习、技能提升、兴趣培养等多领域的丰富课程,目前课程参与青年达1500余人,在夜校能够释放职场压力,培养兴趣爱好、提升技能。
栖霞区委组织部表示,始终诚挚邀请青年人才关注栖霞,吸引更多的青年群体融入栖霞发展,聚力打造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区,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人才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