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江东时评|莫把“没苦硬吃”当作挫折教育

正在影院热映的电影《抓娃娃》,吸引了大量影迷观看。电影通过喜剧的形式,讲述一对富豪夫妻为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继承者,在孩子尚未形成长久记忆的幼年时期,就对其进行苦难、挫折式教育,因一味地为孩子制造苦难,压抑了孩子的天赋和个人兴趣,导致孩子陷入了自卑、自我怀疑的囹圄。啼笑皆非的背后,是令人后背发凉的深思。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适当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有利于帮助孩子克服负面情绪,激发潜能,培养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独立自主的性格和自力更生的能力。然而,挫折教育并非简单粗暴“没苦硬吃”的“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也不是喋喋不休的空洞说教,而是在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设某种情景,提出一些难题,让孩子通过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从而让孩子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不怕困难、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坚强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期是人格形成、认知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的身心创伤是许多疾病发生的关键原因。这个时期,如果父母经常向孩子诉苦,或者把自己所吃的苦故意让孩子再吃一遍,实际上是一种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转移给孩子的行为。心理学家曾奇峰指出:“父母对孩子哭穷,不是教育,是投毒。”当父母将自己的焦虑、委屈、怨恨和不满转移到孩子身上,过早地让孩子接受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困难,会让孩子感到孤独和疏离,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甚至引发抑郁症。

家喻户晓的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现为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团委副书记,并兼职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她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及正在上学的孩子说,她偶尔才会用自己吃过的苦教育孩子,“完全是两个时代的人,说多了,她们没办法想象。”这句话让我们明白,一个“没办法想象”的故事,是很难转化为一份人生营养,帮助下一代成长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芬芳年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特征,既然是过去的苦难,不妨就让它停留在过去。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父母应珍惜眼前的幸福与安宁,遵循孩子成长和人才培养规律,学会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并给予孩子积极的情感支持和鼓励,而非“没苦硬吃”,过分强调和制造苦难,阻碍孩子健康成长。

(孟亚生)

责编:韩宗峰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