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文化中国行·诗意节令|大暑:炎蒸乃如许 那更惜分阴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暑”是炎热的意思,相对于小暑,大暑更加炎热,“湿热交蒸”在此时节到达顶点。民俗有云,“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大暑过后是立秋,正如大寒过后是立春,这其中表达了自然变化规律,同时,立秋后会暑热连连,正如立春后还会冰雪连天,这是季节气候复杂性的体现,人们应具有顺其自然的智慧。”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表示。

古人认为,大暑有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这一时节,萤火虫卵化而出,古人误认为萤火虫由腐草变化而成;与此同时,天气闷热,土地潮湿,还常有雷雨出现。

大暑时节,阳光火辣辣倾泻下来,吸进脏腑的空气都是滚烫的,但是放眼望去,四野郁郁葱葱,木槿花开,荷花满塘,盛夏的炎热与潮湿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万物在蒸腾的暑气中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无数文人墨客用诗词来刻画大暑,字里行间有炎热景象,也有纳凉雅趣,更有对时序轮转、万物更迭的哲思。

要论对大暑时节景致的描写,当属唐代元稹。

《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不仅写出了大暑时节的季节特征,还写了避暑方式。诗曰:“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翻阅书卷会发现,古人写大暑有几类“高频词”。除了白日的“骄阳”和“蝉鸣”,夜晚的“小扇”与“流萤”,也成为盛夏诗词的“标配”。

其中,扇子在夏日诗词里的“出镜率”格外高。这一时节,无论开窗纳凉,还是去山野避暑追风,扇子都是一宝。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苦热喜凉》,其中就有一句,“火云忽朝敛,金风俄夕扇。”

南宋诗人谢枋得甚至以《扇》为题,作诗一首:“蒲葵也解归掌握,纨素未应捐箧中。莫把暗尘涴明月,好驱大暑来清风。”

飞舞的萤火虫是夏夜美景之一。寂静的夜晚,晚风吹拂,惊起星星点点的萤火之光,一闪一闪,点亮夜空。唐代诗人徐夤以《萤》为题作诗曰:“月坠西楼夜影空,透帘穿幕达房栊。流光堪在珠玑列,为火不生榆柳中。一一照通黄卷字,轻轻化出绿芜丛。欲知应候何时节,六月初迎大暑风。”

天地有序,征途不歇。宋代司马光作《六月十八日夜大暑》,既写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刻画了初秋将至、时光易逝的复杂情绪,感染了很多读者。诗曰:“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炎夏有尽,时光无垠。暑雨泽万物,五粮蓄势生,在滚烫的日子里,不惧酷热,珍惜时光,阔步前行,怀揣“诗与远方”,奔赴下一场山海。(记者杨金志、郭慕清)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