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瞭望评 | 什么样的“执念”应该坚持

最近,有两条新闻让人很是感慨。

一条是:已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毕业两年的上海陈同学,今年重新参加高考,并如愿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方向)录取。原来,她在北大读书期间爱上医学并渴望成为一名医生。为了这个梦想,她去年决定重新备战高考,并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成功。

另一条是:被网友们称为“高考钉子户”的一名35岁考生,今年完成了他的第16次高考。过去的十多年间,他曾被多所知名高校录取,但最终都放弃了。一次次选择复读,因为他只有一个目标——考上清华大学。据说今年他已不再执着于清华大学,而只想早日进入大学。

这两个新闻都上了热搜。如果说北大毕业生再参加高考并成功尚会令人钦佩,那“高考钉子户”的故事则让人五味杂陈甚至为之揪心。有人称赞他们为了理想而坚持,有人则唏嘘感慨这样坚持并无太多意义。由此也带来一个思考:什么样的“执念”值得坚持?

为了理想而坚持,当然值得。但这个“理想”一定得是脚踏实地的,而非虚幻的甚至是自己也稀里糊涂的。北大毕业生想当一名医生,这个想法确实属于“理想”,而且是具体的,是经过一番努力后能够实现的。为之努力并不惜时间上的适当牺牲,依然值得。而相比之下,“清华梦”则显得有些虚幻,进入名校并不能算是人生目标而只能是一个过程,因为我们最终都要走出校门踏上社会。所以说,为这样的虚幻而坚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为了理想而执着。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难免都会产生些执念。为梦想而努力当然值得肯定,但有时也要放下执念,算算人生这本大账。

追梦者更要珍惜青春。青春时光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为一个目标而努力,切勿以盲目牺牲时间为代价。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青春更是挥霍不起的。“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从20岁起屡试不第,直到54岁终于中了举人,但那是科举制度下的无奈。现在,如果心中真有梦想,则完全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绕道一样能抵达,不必以蹉跎岁月无限循环往复为代价。

追梦者更要脚踏实地。梦想与现实,有时看着很近,但实则遥远,有时甚至是遥不可及。脚踏实地,首先追逐的梦想本身就应是务实的,是跳起来努力下能够触及的,是有益社会和国家的。其次,追逐的过程当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过程,是离梦想越来越近的攀登,而不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漫无边际。

追梦者更要认识自我。“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更适用于一切为梦想而努力的人们。每个人禀赋不同,经过后天的努力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却难以成为更好的别人。认识自我,并不是宿命,更不是躺平,而是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前行之路。试想下,如果那位钉子户考生,在经过一两次失败后就放弃清华而选择其他高校,即便是后来读研究生也可能早已毕业,此时应该正在某个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华。

这个时代的追梦者,可以是理想主义,但也应该是务实派。正所谓“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而放下无谓的执念,或许就可以拥抱海阔天空的人生。(徐睿翔)

责编:林元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