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财经讯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覆盖2257家重点排放单位,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圆满收官,配额分配盈亏基本平衡,市场活力显著提升。2023年,碳排放配额成交量达2.63亿吨,成交额172.58亿元,交易规模逐步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
随着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于2024年1月22日正式启动,江苏金融机构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响应“双碳”目标,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为碳市场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2024年6月20日,东吴证券牵头主承销的全国首单“碳中和+乡村振兴+高成长业绩债”——GC东机V1发行,发行规模8亿,期限10年(5+5),票面利率2.23%,募集资金专项用于绿色碳中和项目扬州泰州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
6月下旬,中信银行南京分行发放首笔支持钢铁行业“碳管理”贷款,为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EPD产品首批量产提供1亿元资金支持,促进企业绿色发展,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新路径。此前,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钢铁行业环境产品声明(EPD)平台首发上线时,南钢发布盘条和厚钢板EPD(环境产品声明,国际公认“绿色身份证”),详细披露了产品在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和废弃处理等全生命周期阶段的环境影响数据,为行业树立了绿色标杆。
未来,随着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稳步上升,其绿色金融属性得到了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认可。4月24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收盘价首次突破每吨百元。为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配额质押等领域提供了基准价格,有望撬动更多绿色低碳投资。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何玥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