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你好,这里是江苏!| 苏堤路:见证苏轼爱民心,长堤亦得号髯仙

徐州苏堤路原为北宋时期苏轼带领居民修建的黄河防洪堤坝,明清时期多次重修。明正统年间,这条路名为“苏公堤”,明嘉靖年间更名为“苏堤”。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来到徐州任知州。是年夏季,洪水铺天盖地直扑徐州城下,苏轼急调5000人加固城基、高筑城墙。众人奋战70余天,洪水退去,城池安然无恙。苏轼抗洪中修筑的一条长堤起到重要作用,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这便是最早的苏堤。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到徐州,曾两次参观苏堤,留下诗文两首。1762年,乾隆写下七绝诗《苏堤》:“通守彭城闻昔年,长堤亦得号髯仙。”意思是,苏轼(号髯仙)在彭城(今徐州)任职期间修建长堤,这条堤因此得名。1784年,乾隆又写一首七绝诗《苏堤》:“城外荒堤迹可寻,尔时太守爱民心。”以诗称颂苏轼爱民之心。

20世纪80年代,附近居民称苏堤为“高头”,它是一条土质大堤。堤身最高处位于云龙公园南墙一带,有三米多高,此段大堤是苏轼当年筑堤护城留下的遗迹。

行人走在苏提路上,徐州市泉山区宣传部马宁 供图。

1958年,徐州计划修建云龙湖水库,为安全性需要,在苏堤南侧新建八一大堤。此后,苏堤卸下防洪御水重任,被改造成城市主干道,并改名为“苏堤路”。

整理:刘春

部分史料由徐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于克南提供

封面图供图:江苏省摄协会员、徐州市摄协理事高刚

设计:葛逸潭

翻译:卫鑫

鸣谢:徐州市泉山区档案馆、徐州市泉山区地方志办公室

责编:白雪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